幼儿教师的首要责任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一、培养幼儿做什么样的人
(一)全面发展的人
《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与《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与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就是为人的发展打好两个基础。一个基础是为入学打好基础,另一个是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要求基础教育的根一定要扎在全面发展上。
(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未来社会是充满更多机会与挑战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要适应未来三十年后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必须培养有责任心、事业心、创造力的良好的儿童,即让他们拥有“三张通行证”。
1989 年,国际教育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教育家们提出,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必须拥有“三张通行证”,即( 1 )学术通行证;( 2 )职业通行证;( 3 )创造力与事业心通行证,而且第三张通行证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说前两张通行证能保证人找到工作,而后一张通行证能使人一直拥有工作。所以说,第三张通行证是会做人与会做事的通行证。幼儿教育一定要重视这张通行证的培养。
二、培养幼儿做人遇到的问题都有哪些?
(一)成人的期望
例如:遇到如下幼儿行为,你的期望是什么?
幼儿行为
成人期望
过马路时
打喷嚏时
玩玩具时
听课时
吃饭时
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每个社会都会有一些保证他人安全,使人友好相处的行为准则( Shaffer , 2000 )。
什么是社会化?
幼儿教师有责任教会儿童如何在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行为得体。行为得体通常是指教会儿童如何举止端庄。用专业术语讲,就是社会化。
怎么教会儿童社会化?
教师通过儿童学会如分享、礼貌待人、讲真话等行为而使其社会化。
教师通过教会儿童如何避免诸如推人、说闲话、随地吐痰或随便拿别人东西等不适当行为来实现儿童的社会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幼儿日常生活的图片。
这样的教育涉及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不同方面:价值、文化、自我认同、交往技巧、决策和自我调节。这些方面的社会能力的形成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成人、教师的教育,即教会儿童去辨别是非, 这叫他律(外在要求);一条是儿童可以自己去判断并适当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叫自律(内在要求)。
教育的最终目的或儿童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儿童可以自律。
什么是自律?
幼儿园操场上,有一个告示牌写着:请不要随地扔东西。小明着急回班级上课,看看周围没有人,将手中的纸团随手就扔在地上;小烨手中也拿着纸团,看看四周没有人,并想快点回到班级,将纸团随手扔在地上,可她控制住了自己,跑到垃圾箱旁,将纸团扔进垃圾箱。
在这种情况下,小明与小烨都曾有过扔纸团(破坏性行为)的想法,小明没有是非感,缺少自律,而小烨控制住扔纸团的想法,有是非感——随地扔东西是不对的,这种行为就是自律。
自律就是从内部控制自己的行为。
会自律的儿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不干扰他人)
(帮助别人,会与别人分享)
(拿自己喜欢的高处东西)
(不取笑他人,如“发型”“相貌”等)
(坚持到最后)
(二)成人期望结果——最懂事、最听话的孩子
三、社会标准——会自律的孩子
(一)为什么幼儿很难形成自律
为什么幼儿很难形成自律?这便与幼儿自律的发展过程有关。自律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发展过程( Marion , 1999 ),而且不能在短期内形成。
例如:有些层次较高,知识也比较丰富的人,经常在公共场所大声讲话。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是早期没有学会自律。不会自律,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较差,一个个素质较差的人就构成了民族大素质的差。请大家和我一起观看一组韩国和日本的照片。
(二)前道德阶段
儿童生来是没有是非观念,没有道德意识,即对自己的行为无法做出道德判断。
例如,一个婴儿抓妈妈的眼睛,他不知道后果。成人、教师要对婴儿的行为进行引导,并让婴儿做出反应,如别抓眼睛,即要求开始了。
( Adherence )
(1)遵从是自律的最表层阶段,只有当儿童依赖于他人对其行为密切控制时才会出现,成人、教师的最基本方法是身体上的帮助和言语信号。比如:妈妈将眼镜放到婴儿够不到的地方,以便拿不到;脱下鞋,让小朋友上床;每人只能拿两块饼干;手拉手下楼等。
(2)儿童为了获得某种奖励或避免某种惩罚时,也遵从。
遵从的结果: 遵从时间越长,越无自己确定对错的能力; 在陌生环境中不会做出适当行为; 只服从权威。
当儿童由于符合他们所
幼儿教师的首要责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