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电视新闻的界说
第一节电视新闻的定义
1、电视新闻是一种报道消息的形式,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递图像和声音,观众通过电视荧屏收看的一种形象新闻。
(1985年刘洪斌提出的)
2、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
(1986年任远提出的)
3、电视新闻是电视台传播的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信息。
(1987年庞啸提出的)
4、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做的报道。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
(北广1988年提出的)
公认的: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事实的报道。
(1990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研究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研究室提出的)
定义的说明:
1、事实
2、及时
3、报道
4、发现
《新闻与传播》最新观点:
谁的声音——全球传媒的话语权之争
1 、谁在控制着当今世界的新闻报道
2 、从速度的竞争走向观点与导向的竞争
3 、利益集团的影响在加大
4 、政府的声音并没有减弱
5 、受众对媒体的影响加大
6 、全球媒体的话语权竞争在加剧
第二节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与共性
一、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1、新闻传播的及时性
2、传播符号的综合性
3、事实氛围的传真性(现场感)
4、深度涉入的参与性
5、易受性
6、画面情节的不完整性
7、新闻要素的忌干涉性
新闻要素的忌干涉性:
1、对时间的干涉;
2、对人与事要素的干涉
3、对空间(地址)要素的干涉
二、电视新闻传播的共性
1、及时
A 时效性
B 抢播出时间和播出时效
2、真实
A事实真实
B本质真实
C表现手法真实
画面形象真实;
画面组接真实;
声画组合真实;
3、客观
4、公正
平衡;
立场;
三、三贴近与新闻价值
宣传品——作品——产品
1、三贴近--以人为本
2、影响新闻价值大小的因素
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
制约新闻价值的因素:
1、事实本身
2、事实与受众的关系
3、记者的能力
3、三贴近—新闻价值的回归
A贴近实际
B贴近生活
C贴近群众
第三节电视新闻节目的分类
报纸和广播把新闻分为:
消息、通讯、评论。
电视新闻分为:
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评论类新闻。
第二章现代电视新闻的传播理念
从第一落点到第二落点的转变:
1 创新的基点—沟通交流意识
2 创新理念的指向—满足受众的需要
3 报道的语态—重在过程、现场、细节展示
4 报道的品格—重在质疑、思想的揭示
一、时效意识
1 、时效意识的意义
TNT—NNN 的转变
2 、时效意识的实现
新闻滚动播出
多视窗连线报道
字幕新闻
新闻现场直播
字幕新闻的优势:
从时效性上,相对于稍纵即逝的口播新闻,字幕可以保留较长时间;
从信息量上,字幕新闻是对图像新闻的补充;
从适应能力上看,可及时更新不打断节目播出顺序;
二、现场意识
1 、现场意识的界说
2 、现场意识的意义
介入现场的早晚决定了新闻的时效性;
记者在现场时媒体权威性的体现;
新闻现场是新闻感染力和记者魅力的载体;
三、受众意识
1 、科学的受众观
一是受众作为社会群体成员
二是受众在分化
三是受众是权力的主体
四是受众接触传媒的动机和目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2、受众意识的体现
受众的调查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受众的结构特征;
受众的收视行为;
受众的需求;
人文精神
狭义上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广义上指由西方哲学所培育的精神文化传统,它的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
西方思想有三种模式:
一是宗教模式,以上帝为中心;
二是人文模式,以人为中心;
三是科学模式,以自然和技术为中心;
中的观点)
一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是理性,是对真理的追求,广义的科学精神。
三是超越性,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中国电视中的人文精神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节目打破内容单一、贫乏、生硬的宣传创作模式,开始在电视中强调对人的关注。
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东方时空》为标志,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命运。
中国电视人文精神的特点:
(一)开放性的人文批判精神
1、批判缺乏人文精神,倾向于标准化、
模式化、和浅显化
2、批判拒
电视新闻课件文字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