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明
硕士学位论文白芷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是本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该论文涉及的有关知识产权归成都中医药大学所有。有关该学位论文成果的开发、转让、论文发表等,均需征得导师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同意。
硕/博士生签名: 导 师 签 名:
年 月 日
白芷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
前 言
白芷为四十种大宗常用药材品种之一。具有祛风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近年来报道,白芷还可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白癜风、银屑病、扭挫伤等。据统计,含白芷的成方制剂有 600 余种,白芷除供药用外,市场上销售的祛斑霜、防晒剂、洗发香波等化妆品中,不少都采用白芷根提取物做原料。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传统中药饮片的一种改革形式,因其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之长,又具有了中成药携带方便之美,更加符合我国中医学术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医医疗市场的需求。它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及完善了传统中药用药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药汤剂的剂型,潜在着巨大的产业优势、市场容量和社会经济效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1993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倡导并确立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制与开发”项目,并于 2002 年出台了《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对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经方配方颗粒进行示范性的系统研究。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六家企业被批准从事配方颗粒的生产,产品销往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
目前对白芷药材及其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中国药典》2005 年版白芷项下收有欧前胡素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而实际上含白芷的中成药的鉴别多是用药材做对照,几乎无含量要求。香豆素类成分作为一个类群共同发挥药效,仅仅对一种香豆素的含量测定较为片面;。熏硫对川白芷药材的生药性状、品质、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已有文献报道,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川白芷 GAP 课题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熏硫的川白芷药材中香豆素类成分含量降低 40%~60%。如何鉴别白芷药材及含白芷复方制剂中使用的白芷药材是否熏硫,有待进一步研究;,其镇痛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香豆素类。而香豆素类为脂溶性,且对热不稳定。传统饮片采用水煎,目前国内同类产品的提取也是水煎,通过对市售白芷配方颗粒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质量很差;,但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同厂家的产品在原料药的使用、制备工艺、成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给市场推广和监督带来困难。因此,研究、建立并统一白芷配方颗粒质量
标准势在必行。
“白芷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已列入“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研究项目的子课题,本论文为该课题的一部分。我们以此为契机,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对白芷配方颗粒进行系统研究,优选出白芷配方颗粒的原料药材、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制备工艺、建立完善可控的质量标准、进行稳定性考察,并在药效学和安全性方面与原饮片的标准汤剂进行对比评价、对市售同类产品进行质量对比分析,为制定可控性高、专属性强的、统一的符合中药配方颗粒特点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白芷的载
经考证,白芷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白芷,一名芳香,一名菌, 味辛,温,无毒。……生川谷下泽[1]。”《名医别录》载其“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今出近道,处处有,近下湿地,东间甚多[2]。”《图经本草》载:“白芷,今所在有之,吴地尤多。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杆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3]。”并附“泽州白芷图”。根据其文字记载的产地、形态特征及附图,与当今用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 和祁白芷 A. dahurica( Hoffm.)Benth. et Hook. f. 相近。白芷最早药用始载于《五十二病方》,至今已有 2200 余年药用历史。
川白芷一名,出自《济生方》,产四川崇州者,称老川白芷,产四川遂宁者,称川白芷。据《遂宁白芷志》和《遂宁县志》记载,相传明朝时期遂宁出了四大家族, 其中有人在外地做官,从浙江带回种籽,种植逐年扩大[4],可见其种植距今已有六百余年,遂宁也因之被誉为“白芷之乡”。历史上川白芷与杭白芷早就存在的种子互用, 故两产地的原植物相同[5],只是于浙江杭州栽培者称杭白芷,产于四川者为川白芷。据称白芷的质量因产地而异,但以四川遂宁出
白芷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规范化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