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
36 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大一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
各专业
实施场所
多媒体教室
授课方式
讲授
课程类型
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课)/C类(纯实践课)
o 其它课程
是否为精品课程
院内一般课程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
审核人
制订时间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二)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军事技能训练
后续课程:军事选修课
二、课程设计思路
军事论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在大一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完成后集中安排学入学生学籍档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实施教学,并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在完成规定的学时之外,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和开展经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使教学内容和效果得到不断延伸和提高。根据军事理论课的特点,要不断充实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最新的军事知识,做到既有一定的广度,也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又注意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要把素质教育作为军事理论教育的首要目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通过国防法概述、国防法规、国防建设、国防动员的学习,能进行国防概念、要素、历史、法规、公民国防权利和义务、国防领导体制、国防建设成就、国防建设目标和国防政策、国防教育的宣传。
2、通过军事思想的学习,能进行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体系与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的宣传。
3、通过战略环境的学习,能进行战略环境、发展趋势、国家安全政策的宣传。
4、通过对军事高技术的学习,能进行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现代作战的影响的宣传。
5、通过对高技术与新军事改革,能进行高技术与新军事改革的根本动因、深刻影响的宣传。
6、通过对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学习,能进行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宣传。
7、通过对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的学习,能进行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的宣传。
(二)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国防历史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现状,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
2、了解中和江泽民的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3、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初步掌握我军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4、了解世界军事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5、了解高科技军事精确制导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夜视侦察技术、电子对抗技术及指挥自动化等军事高技术方面的概况,
6、掌握当代高技术战争的形成及其特点,明确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三)素质目标
,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军事理论课程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