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龙江”这个名词又有多小人所熟悉?少之又少吧。甚至你去百度搜索,也不一定能搜索到它的历史。
聚龙江,一个气势非凡,似乎充满灵气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记得小学三年级写的一篇文章是介绍自己的家乡,我特意问了太婆,她对我说了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聚龙江还只是一条大江。江里住着一条神龙。他能呼风唤雨,引雷喷火。在他就快要死去时,他为了不让这好地方沦为其他龙的领地,他打算把所有江水吞没,使大江枯竭。另外两条龙发现后,决定把神龙杀死,把大江占据。最终他们经过一场大战,神龙还是把那两条龙杀死了,可自己却受了重伤,无力再把江水吞没,最终也死在了江上。经过了许多年,三条龙的身体化成了土地,土地的植物一天胜一年地飞快地生长。很快。有人发现了这里,建立家园。于是有了现在我们的聚龙江。
究竟这传说流传了多久?还是太婆当时篇出来的故事?已经无从考究了。毕竟,物是人非了。
有了这传说,我对这小村充满了探究它历史的好奇。
一进聚龙江你就会就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气息,村里古榕、小桥透着岭南水乡静谧的美。望牛墩镇有两个市级文物,都藏身于聚龙江村。
“说到我们村的文化,就不得不提敬山家塾和谭氏小宗祠,这两个地方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我们村文化活动的中心。”聚龙江的宣传委员梁照光曾对东莞电视台的记者说。但我第一次看到这新闻时,我还真吃惊,自己村居然能有这么伟大的文化遗产。的确,敬山家塾和谭氏小宗祠是凝聚了聚龙江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也是东莞市级文物。
于是我再次看看这两个文物,寻找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特别。
敬山家塾面对这聚龙江村的小河涌而建,据该村谭氏族谱记载,敬山家塾建于清光绪十三年间(1887年)。听村里的老人说,这个家塾是由谭家的6个寡妇集资筹建的。好像说是当时村里盛传谭家可能风水不好,儿子都养不长,谭家的6位寡妇就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看,风水先生让她们建的。为了家业昌盛,她们就集资建起敬山家塾。所以也有把敬山家塾叫为‘六家头’,是六家公用的地方。
了解到敬山家塾的历史后,我得到村里伦伯的热情帮助,他们把敬山家塾的大木门打开了!!!
敬山家塾为传统的三进两院式建筑,门前建有两个鼓台,鼓台上各有两支花岗岩支柱,承托屋顶。前上方左右有各两只狮子。前屋檐下方和大门左右两边均有各种形态的花草动物图案或不同人物的雕刻造型。在家塾正面有梁澄题字的“敬山家塾”四个大字,两侧墙面均绘有山水、人物之图。大厅后的小天井及祠堂的拜厅两处横梁上也均刻有花、鸟、虫、草等吉祥图案。目前,家塾内外木雕基本完好,是望牛墩镇最古老的且保存较为完整的文物,也是东莞水乡片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家塾。2004年,敬山家塾被东莞市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静静地感受,里面散发出一阵浓郁的古色古香。触摸着腐蚀的砖墙,仰视着斑驳的瓦片,嗅着熏陶几百年的木香。俯视着尘封已久的天井,那布满青苔,黑洞一般诡异的黑暗,仿佛引领穿越到了那个时代,回到那个淳朴,安静,悠闲的年代。没有三聚氰胺,没有孔雀石绿,没有函数,没有英语,没有红楼梦,没有达芬奇,没有汽车,没有周杰伦,没有银行…..有人情,是世味,有重来……那个我向往的年代。
但是,伦伯却笑笑,点燃一根自卷的小烟,对我说,我是错的,而却把事情想象的太美了。他们说:那个时候啊,有这么一间敬山家塾就是十分有钱,有权势的大户人家了。人们多数是住草屋,住泥屋,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哪
寻找历史之聚龙江--遗忘的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