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关系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台湾永远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历了2008年岛内的政党轮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一年多来,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各项交往交流发展迅速,且不断取得新突破。 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顾问、内定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杨瑞宗今天表示,驻北京办事处筹备已近尾声,基於尊严、对等原则,台旅会及海旅会同意互设办事处,明年农历春节前挂牌。 与海基会即将进行的第四次会谈主要内容有4方面,将就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农业检验检疫合作、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避免双重徵税以及税务方面合作进行商谈。这四项商谈涉及农渔民和千家万户工商业者切身利益,如果能顺利商签,对台湾渔业发展、农产品,特别是南部农产品对大陆贸易问题、广大工商业者获得更好投资环境、在税收方面得到优惠保证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两岸和平发展和经贸发展都非常有意义。 11月中旬在台北召开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讨论敏感的政治、军事、涉外事务等问题。这是两岸交往中第一次在台湾举行有大陆退役将领和退休大使等参加的公开研讨会,也是双方智库学者第一次在台北公开讨论敏感政治议题。 未来两岸关系将会如何发展? 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以来,交流日益频繁,成果丰硕。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未来一段时期内,两岸关系将从热络的大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摩擦多一些、雷区多一些的状态,这是向正常交往的自然过渡。这一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其发展必然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台湾简介
17世纪以前主条目:台湾史前时期 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开始有人类居住。较能够确定的,是新石器时代(始于纪元前5,000年)以来的史前文化,是南岛语系民族的遗留[22]。《三载三国时代吴国曾指派军队登陆夷洲,《隋书》则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载的地名就是台湾(参见夷洲、流求国)。 16世纪的台湾古地图,16世纪前地图均被描绘为三块分开的岛屿而马来波里尼西亚土著民族在也于16世纪以前就存在于台湾岛上,这些原住民分布于台湾全岛,属于南岛语系。台湾原住民的缺齿、纹身、口琴、卉服、织贝、腰机纺织、贯头衣、亲族外婚、父子连名、年龄分级、老人政治、鸟占、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等特征,都属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的特质。[23] 到了16世纪中期,包含倭寇在内的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并将台湾作为躲藏地点。
海盗在中国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击,就逃至澎湖,然后再到台湾,成为除了少数汉族拓荒屯垦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同一时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达东亚与发现台湾的欧洲探险者,但是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仅止于用鸦片来交换一些原住民的物品,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企图。直到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编辑] 大肚王国 主条目:大肚王国大肚王国(Kingdom of Middag)为16世纪中期台湾原住民巴布拉族与猫雾捒族、巴则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准王国”,部落共主称为大肚番王。领域范围主要在今天的台中县,以及彰化县和南投县的一部分。大肚王,或称大肚番王,荷语称为Keizer van Middag,意为白天之王。该王国于清雍正时期灭亡。[编辑] 荷西殖民时期主条目: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热兰遮城,1875年作品。1624年,原占领澎湖的荷兰人和明军签约,放弃其在澎湖的经营,转而登陆台湾南部,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简易的商馆,并于1625年,在“一鲲鯓”(今台南安平)筑起了“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为统治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开始招募中国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迁往台湾开垦。
1626年至1642年,台湾北部也曾经为西班牙占领[24],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与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并称之为“圣救主”城(即圣萨尔瓦多城)。之后又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在沪尾(今淡水)兴建“圣多明哥城”(位于今红毛城原址)。约翰·芬伯翁作品《澎湖岛及福尔摩沙海岛图》,约1640年绘。后来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东亚展开竞争,荷兰人对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图颠覆日本政府阴谋,引起日本锁国政策(只有清朝与荷兰例外)。为了进一步驱逐西班牙势力,荷兰人于1642年攻占了西班牙的占领的鸡笼地区,赶走了西班牙人。荷兰所建立的殖民王国,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统治的政权,并有少量对平埔族的教育与传教事业。占领的目的是为对中国、日本、韩国与东南亚贸易据点的枢钮,台湾据点成为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据点的第二名,获利主要是配送给荷兰的股东。由于苛征与限制,使得原住民在1635年与1636年,分别发起麻豆溪事件与萧珑事件两次大型反抗。到了1652年,以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移民,也对殖
形势与政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