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人认为公众保护意识不强致非遗流失
2010年6月11日,陕西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剪纸、面塑、鼓乐社火等艺术的民间艺人和传承者来到自弘中学,开展表演和互动活动。图为一名学生用手机拍摄面塑社火长阵。
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及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社会各界群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截止日期为9月30日。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的人表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非常了解”。%的人表示不太了解。
“按说进入‘非遗’名录,就应该有更严格的保护,但现实情况往往成了保护的结束”
“我们宣传讲解‘非遗’知识时,关注和询问的人很多。”成都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团负责人杨阳告诉记者,自社团于去年11月成立以来,每个月都会去一些社区和景点做活动,“很多人都会问到底有哪些常见的‘非遗’项目,我们就会举出蜀绣、蜀锦、糖人、糖画等例子。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些东西,就是不知道是‘非遗’而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调查中,“公众参与不够”排名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缺乏立法保护”排第三(%)。
接下来还有:商业化严重(%);传承人缺代(%);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冲击(%);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专家参与,保护无序(%);资金匮乏(%)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在接受中者采访时说,目前不少地方官员把“非遗”看成文化政绩,一旦列入“非遗”名录,也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旅游效益,所以全国各地花巨资申遗的现象屡见不鲜。
“按说进入‘非遗’名录,就应该有更严格的保护,但现实情况往往成了保护的结束。”冯骥才说,一些地方把“非遗”保护等同于“开发”,“像一些木版年画,很重要的一点是手刻的版,每一块版的刀法和味道都不一样。现在改成机器印了,都是一模一样的,看起来可以多赚钱,实际上文化贬值了,‘非遗’的原生态被破坏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认为,“非遗”保护的主要问题是“四重四轻”: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利用,轻深入研究;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重一时举措,轻长期规划。
“其实,全世界的‘非遗’消失现象都比较严重。”朝戈金说,主要原因是多重社会变动的冲击,比如文化标准化、旅游、战争、移民和传统生计的变化等。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原因,%的人首选“公众保护意识不强”;%的人认为是政府保护力度不够;%的人表示经济是重心,没人关心文化遗产;%的人认为是年轻人没兴趣;%的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市场。
%的人建议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
8月27日,当记者联系上重庆市北碚区澄江小学美术教师唐群时,她正在准备新学期剪纸课程的步骤图。前不久,北碚剪纸代表重庆,与其他13个省市联合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从2004年开始教孩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