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样板.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调查日期:2012年4月29至5月2号调查对象:广西北路壮剧调查地址:广西西林县调查民族:壮族调查内容广西北路壮剧1、介绍: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壮剧又叫“壮戏”,是由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2006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北路壮剧发源地广西田林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流传于广西的西林县、隆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贵州省的兴义市、册亭县,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罗平县等地,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上演剧目有300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剧目曾荣获市、区、全国奖,为广西田林县满载声誉。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奇葩从清代康熙年间的第一代“台师”杨六练开始,北路壮剧到今天已传了十代艺师。每一代艺师都有自己的名号,比如第一代杨六练是“台师”,第二代岑和、岑宗是“歌师”,第三代岑秀龙、岑会明是“原师”……如今的第十代艺师名叫闭克坚,他被后辈们尊称为“新师”。北路壮剧在一代又一代艺师、艺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征,演出内容多伴随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上演剧目大多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北路壮剧一般都在婚嫁、喜庆、节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具有浓烈的民间习俗,壮剧行当也比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在演出时,唱、念都用壮语,引用本民族谚语、比喻、俚语和格言,语言生动、词汇丰富,对仗工整、押韵上口,醒人耳目。有些演出剧目还是由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成。其表演的音乐风格古朴,素雅洗练,意味浓烈,感人心肺。既有源于本民族的土曲、土调、民间杂耍和民间舞蹈的继承,也有对民歌、八音、时令、小调的吸收,还有从兄弟剧种的音乐、曲牌、表演形式、技巧的引进,壮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剧语言特征和自身艺术的多源性。北路壮剧主要唱腔为正调,是由田林县当地民间山歌基调发展而成,其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吸收了当地古老山歌中的成份,而又优于当地山歌,具有浓郁的壮族田园风味,唱腔上素来男女通用。“北路壮剧”经常上演的剧目有300多个,多数为农民自己创编,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有歌颂美满姻缘的《农家宝铁》、《那妯姑娘》,有揭露封建社会的《文龙与肖尼》、《龙图公案》,有颂扬民族英雄的《农智高》、《刘二打番鬼》,有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四姐下凡》、《血泪姻缘》,有反映人文道德的《观音堂会母》、《一天卖两起》等。目前,“北路壮剧”在田林县当地逢年过节和婚嫁等重要节庆日时都要演上几场,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的歌圩节,遍布全县各个村寨的业余演员们便自发搭起露天的舞台,演上几天几夜。“这个时候,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赶来看,戏台前人山人海”。舞台上的演员们全部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只有农闲的时候才能一起排练。由于田林戏团早就名声在外,附近县的村寨、远一些到贵州,云南等地的观众,都经常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样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c6688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0-02-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