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一含义及性质
二简介
三成因
四代表人物
含义及性质
泛指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接受新事物而得到进步的运动。
①开发蒙昧,使明白事理。特指教育童蒙,使初学者获得基本的、入门的知识:祛蔽启蒙启蒙教育。
②指普及新知,使社会接受新事物,摆脱愚昧和迷信:启蒙运动。
而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欧洲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破除迷信,用理性之光照亮人民的头脑,鼓吹理性和科学,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主张,希望建立理性王国,实现幸福。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8世纪是启蒙的时代,启蒙运动几乎贯穿整个18世纪。启蒙运动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时代概念,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由启蒙运动的思想财富决定的文学。启蒙运动是全欧的思想运动,同样启蒙运动文学也是全欧性的,德国的启蒙运动文学是全欧启蒙运动文学的一部分。
18世纪末,英国革命已经过了半个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向工业化过渡的转型;法国大革命也进行了十年,工业化运动正在法国蓬勃开展。可是,这时的德国尚未进入真正的市民社会,它还保持着17世纪中叶三十年战争结束时的社会结构,甚至——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到了1843年德。这也就是说,整个18世纪德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和发展,政治上依然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以农业为主,等级森严,国家分裂,社会停滞,一潭死水。与英国、法国,甚至与荷兰、比利时相比,18世纪的德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完全是个落后国家。不过,同时也必须看到,到了18世纪末,德国的政治和经济虽还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但在文化领域德国所取得的成绩却丝毫不亚于英、法等国;18世纪的德国虽然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但它的文学在18世纪内却突飞猛进。18世纪最初几十年,没有一位德国作家在德语国家以外产生过影响,那时的德国文学不是模仿法》式的小说,但到了18世纪末德勒这样属于世界文学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被看做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因此,研究18世纪德国文学最值得注意的问题,除了它本身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外,就是要研究为什么在一个政治保守、经济落后、社会鄙陋的国家,文学能飞速发展,它不仅摆脱了落后状态,而且站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出现这样的反差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简介
成因
第一当时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是一个整体,维系德意志民族的惟一纽带是文化。18世纪的德意志民族仅仅在文化意义上是个统一的民族,或者说,18世纪的德意志民族是个文化民族。因此,18世纪德国人的国家认同感非常薄弱,但文化认同感却非常强烈。不论是高特舍德还是莱辛,不论是赫尔德还是歌德,都把创立德意志自己的民族文学当做最紧迫的任务,并为完成这一任务不遗余力。
第二,18世纪英、法等国已经有了强大的市民阶级,他们明确提出政治诉求,不仅在经济上要占主导地位,就是国家政权也得由他们来支配。但是,18世纪德国的市民阶级既无经济实力,可以在经济领域大展宏图,也没有可能进宫做官,在政治上大显身手。因此,18世纪德国的市民阶级不关心政治,也不过问政治。他们关心的是精神与文化,精神和文化领域是留给他们的仅有的发展空间。因此,德国的市民要实现自我,证明自身价值,就得积累知识,增强本领,提高修养。这样在18世纪的德国就形成一个叫做“有教养的市民阶级”。另一个重要因素是18世纪德国出现的读书热。正是这种读书热潮对文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群众性的阅读热以外还有各邦国的宫廷各邦国的宫廷,在启蒙风气的推动下也开始重视文化,他们不求在经济发展方面胜过其他宫廷,但要在文化建设方面与其他宫廷竞争。这样,在18世纪的德国,虽然没有像巴黎和伦敦那样全国性的大的文化中心,却有为数众多的地方性的文化中心。就文化的普及程度而言,德国远胜于英、法等国。
第三德意志的各邦国普遍地不大重视文学,有的邦国(如普鲁士)的国王只崇尚法国文学,鄙视本土文学,认为它根本不是文学。除了魏玛宫廷,德意志的各个宫廷并没有积极扶植文学发展,它们对文学的发展没有起积极作用,但是,它们也没有起消极作用。因为它们不重视甚至鄙视本土文学,也就意味着他们不过问本土文学如何发展,这样就给从事写作的作家留下了一片自由创作的天地,他们创作时不必考虑宫廷的需要和要求,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另外,18世纪的德国,邦国林立,各邦国自行其是,这也给了作家一定的自由,一个作家如果在某一邦国受到迫害或无法从事创作,就可以到另一个邦国继续写作。
第四政治与文化脱节是18世纪德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宫廷
启蒙运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