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五山文化.ppt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五山文化
由来及其含义
时期划分
主要特点
历史地位
人物及其作品举例
五山文化时代: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后期至包括“建武中兴”时期(即后醍醐天皇亲自执政时期)的室町时代(公1333——1573年),以被称为“五山派”的禅宗僧侣为中心倡导的汉文化兴盛时代。
日本自奈良时代以来,一直保持着用中国的文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传统。
三个汉文学创作的顶峰:
一是,奈良时代以贵族为创作主体的汉文学;
二是,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的“五山汉文学”;
三是,江户时代儒家文人的汉文学。
五山:是中国南宋的官寺制度,即有朝廷任命住持的五所最高的禅寺。镰仓、幕府时代日本模仿南宋的五山制度设立镰仓五山(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京都五寺(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以及五山之上的京都南禅寺,共十一座禅寺,合称“五山十刹”。
由于“五山十刹”宫寺制度的建立,信奉禅宗的僧人们得到当政的极力支持,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他们为显示其高雅尊贵的社会地位,常常以文会友,以诗喻禅,热衷于通过禅宗接触中国文学,似乎对“弘道传法”失去了往日的虔诚和兴趣。于是“五山十刹”出现了“多见日本僧以文为本,学道次之”的“重文轻道”的趋势,这种现象积习成风,由“五山十刹”扩展至“林下末寺”,进而风靡社会,成为当时日本文坛的主流,史称“五山文学”。
由来及其含义
时期划分
芳贺幸四郎的三期说
前期:从五山文学草创期开始到南北朝末期
来日元僧一山一宁为首,代表诗人:虎关师炼、雪村有梅、义堂周信、绝海中津等。
中期:室町初期开始到应仁之乱前
代表诗人:心华元隶、太白真玄、西胤俊承、江西龙排、惟忠通恕等。
后期:应仁之乱以后到视室町末期
代表诗人:村庵灵彦、大级藏主、天隐龙泽、横川景三、月舟寿桂等。
特点:
第一、内容风格多样
第二、关注社会现实
第三、洋溢”世俗“气息
第四、咏史作品繁盛
第五、推崇汉诗别集
在日本文学史上,五山文学是日本汉诗嬗变、蝉蜕的时期,与其文化背景禅宗的关系极为密切。
以禅宗僧侣为主体的五山文学是禅宗与日本文学融合的产物,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影响和作用是相当深远的。许多日本学者认为,“五山文学”与平安王朝时代贵族玩弄的汉文学相比,远为优秀,完全摆脱了日本腔调,几乎和纯粹的宋元诗文学无异。从这个意义上说,禅宗的世俗化,普及的不仅是宗教的禅、哲学的禅,而且是文化的禅、文学的禅。也就是说,禅的思想,不仅被作为宗教,而且被作为文学艺术思想来接受。
历史地位
评论家加藤周一指出:”镰仓以后的禅宗,一方面其寺院同政治权利结合,另一方面其思想成为文学,成为绘画,终于成为一种美的生活模式,并化为独特的美的价值。虽然五山汉诗的成就远不能与成熟鼎盛的江户时代的汉诗相比,但是,三百余年的五山文学,推动了汉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主流文学的特点,是日本汉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不可欠缺的环节。
绝海中津(1335——1405),在明朝留学8年,广交文友,吟诗唱和,颇有名气。
代表作:《焦坚稿》
《焦坚稿》中”焦坚“的含义,是由于绝海中津又号”焦坚道人“。
绝海中津与义堂周信被誉为“五山双璧”
义堂周信(1324——1388),以其诗才与绝海齐名。

五山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lm860108
  • 文件大小924 KB
  • 时间20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