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节中国养猪概况
一、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提供肉食、肥料、原料和实验动物1、提供肉食,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中约占67%,猪具有早熟、多生、饲料报酬高等特点,在满足肉食品方面比牛羊有优势,但脂肪较多是其缺点。2、提供有机肥料,猪的粪尿含较多的 N、P、K 元素,一头肥育猪一年排泄粪尿量约 2~3 吨(相当于化学肥料140kg),为农作物提供优质有机肥料。3、提供工业原料,食品工业、制革、医药等行业大量应用猪产品作为原料。4、提供实验动物,猪的很多生理特点与人接近,可用于做医学模型和器官移植。(二)出口创汇、增加收入1、出口创汇,猪产品在畜牧业中出口创汇最多,活猪、猪肉、猪皮、猪鬃、肠衣、火腿、猪肉罐头等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质。2、发展农村经济。
二、养猪生产的主要成就(一)主要成就1、猪的存栏数和猪肉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养猪头数的45%,产肉量约占40%,人均猪肉占有量超过 30 kg,肉猪出栏率由85年的70%提高到21年的123%,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成为名符其实的养猪大国。2、人均猪肉占有量大幅度提高,解放后我均水平(28kg)。3、开放市场,改善经营,牧工商一体化经营体制使养猪效益进一步提高。 4、规模养猪迅速发展,猪种、设备、管理等都很先进的规模化猪场为养猪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5、加强猪种资源保护和良种引进6、饲料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有饲料企业15500多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速在20%以上。预计2015年饲料需求量2亿吨以上。 7、疫病防制成绩显著,疫苗防疫的普及、重大疫情的防制、猪场对防疫的重视等措施,使猪病得到控制。8、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可喜进展9、养猪业法规、标准不断完善(二)对世界养猪的贡献。广东猪对罗马猪的形成,太湖猪对提高瘦肉型猪的产仔数等。
三、中较低1、存栏数多而出栏率低,出栏率是反映母猪年生产力,肉猪产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我国生猪出栏率还远低于发达均胴体重低,我。3、胴体脂肪率高而瘦肉率低。4、猪粮比价不合理。此外,猪肉的深加工比例过低,不利于出口。(二)标准化和安全性有待提高,抗生素、高铜、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劣质饲料等有害物质被用于猪饲料,不仅不利于养猪业的长期发展,而且更有损于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等,也使我国的肉品出口受阻。(三)兽医与环境保护有待加强,我国对某些疫病的控制能力较低。养猪业对环境(水、土、空气)的污染较重。
四、中国养猪生产的展望1、良种推广、疫病防治、发展高效低或无残留饲料、无疫区建立、要残检测和监控组织及技术的培训、加工转化的研究。 2、大力发展和使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停药期、安全高效的微生态制剂。 3、加强屠宰管理,建立肉品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国外养猪概况
一、发达国家的养猪生产。近30年来,发达国家的养猪生产向高产、高效和优质方向稳定发展,猪肉产量不断增加,存栏数却稍有减少。这反映出发达国家现代化养猪生产依靠的是先进的养猪科学、现代化的设备及经营管理的不断改善,降低了成本,以优质的猪肉占据了市场。造成发达国家近年来存栏数下降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单依靠技术进步即可满足猪肉的需求外,其它原因还有:城市化公害问题;缺乏劳动力或劳动力昂贵;养猪劳动同样被称为三K劳动(危险、繁重、脏臭);只有大规模现代化养猪才有利可图。
二、发展中国家的养猪生产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养猪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和技术进步。1971~1981年是养猪存栏数大发展的时期,存栏数增加了49%,但猪肉产量只增加了34%;1981~1992年为养猪生产效益提高期,存栏数增加了21%,猪肉产量却猛增了99%。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养猪生产依靠传统技术,养猪科学落后,效益低下。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养猪科学的普及、养猪生产商品化及优良猪种的引进,使养猪产肉量10年间倍增。
三、生猪市场供需情况 1、国内市场,每年生猪调入量,北京600万头,天津300万头,上海700万头,江苏苏南地区600万头,广东省2200万头,福建800万头。生猪调出量是:四川省调出肉猪60万吨左右,湖南省调出肉猪2900万头,江西省调出肉猪850万头,湖北省调出850万头,广西调出700万头,同时广西还调出大量仔猪销往广东、海南省。 2、国际市场猪肉出口国包括:丹麦、荷兰、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西班牙、中国。猪肉进口国包括: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俄国
第一章猪的生物学特性第一节猪的起源与进化
家猪是由野猪进化而来的,研究猪的起源与进化,对我们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猪
养猪学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