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一、写作背景: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二、课文鉴赏:
三、谈论文章主题,即“颇不宁静”的原因。
第一,认为该文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愁闷凄凉的心境;第二,认为作者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意在逃避现实,从矛盾痛苦之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文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第三,认为是在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四,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1、你从哪些途径了解朱自清?
四、走进朱自清:
2、从《荷塘月色》感受到的朱自清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背影》
1、作为儿子的朱自清:
五、我眼中的朱自清:
你在家老不乐意闲着;坐前几个“月子”,老是四五天就起床,说是躺着家里事没条没理的。其实你起来也还不是没条理;咱们家那么多孩子,哪儿来条理?在浙江住的时候,逃过两回兵难,我都在北平。真亏你领着母亲和一群孩子东藏西躲的;末一回还要走多少里路,翻一道大岭。这两回差不多只靠你一个人。你不但带了母亲和孩子们,还带了我一箱箱的书;你知道我是最爱书的。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 ----《给亡妇》
2、作为丈夫的朱自清:
我想,第一该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便该给他们些力量。我亲眼见过一个爱儿女的人,因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们,便将他们荒废了。他并不是溺爱,只是没有耐心去料理他们, 他们便不能成材了。我想我若照现在这样下去,孩子们也便危险了。我得计画着,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行。但是要不要他们象我自己呢?这一层,我在白马湖教初中学生时,也曾从师生的立场上问过偭尊,他毫不踌躇地说:“自然罗。”近来与平伯谈起教子,他却答得妙,“总不希望比自己坏罗。”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坏”就行,“象”不“象”倒是不在乎的。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 自己顶可贵,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便是极贤明的办法。---《儿女》
3、作为父亲的朱自清:
《荷塘月色》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而《春》却给我们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积极进取的感觉。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0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 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4、作为作家的朱自清:
比较《荷塘月色》和《春》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谈骨气》中不食“嗟来之食”
5、作为民主战士的朱自清:
语文荷塘月色优秀课件优秀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