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民居——
西递村
09级文化产业管理
李歌刘丽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其中皖南民居最具有代表性,而皖南民居中西递和宏村最为著名。
西递是安徽省南部黟县的一个村庄。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此处添加演示文稿标题
西递村简介
以履福堂和大夫第为例介绍西递村的建筑
皖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西递村简介
西递村座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由于河水向西流经这个村庄,原来称为“西川”。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这个村子的兴衰都与胡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胡家从1465
年起开始经商,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在17世纪中叶,胡家中有人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使村庄得到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当时村里有大约600家华丽的住宅。至今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枕石小筑“商”字门
街景“居易”门前
西递村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与其两侧各一条与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过很多窄巷。在敬爱堂、履福堂、刺史牌楼等公共建筑之前有小广场。今天,主要旅游景点包括124幢保护完好的明清建筑,大多数民居都对公众开放,主要建筑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
古民居内的楹联
胡文光刺史牌楼
追慕堂
富丽堂皇的迪吉堂
瑞玉庭
敬爱堂内院
履福堂
履福堂[1]位于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司城第”弄内。建于清康熙年间,为收藏家、笔啸轩主人胡积堂故居。
胡积堂在《中载,著有《笔啸轩画知录》。
大夫第
大夫第,一般是指文职官员的私宅。在明清时期,大夫一般指中下级政府文职官员。
大夫第,宅居名。位于黟县西递村正街。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
皖南民居——西递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