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
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自古以来,维持自身和家族的延续和昌盛便是同人类本能有关的重要的行为准则。
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在19世纪对林业的研究和20世纪对渔业的研究,提出并分析了可再生资源“可持续产量”问题。
1962年,《寂静的春天》。
()教授为首的西方科学家提出了关于世界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L·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1981)《资源丰富的地球》(1984)等他们认为,生产的不断增长能为更多的生产进一步提供潜力。
1981年,《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
首次论述了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1983年底,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ECD,联合国要求该组织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制定了“全球的变革日程”。经过四年的研究,该委员会于 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21世纪议程》等文件,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共同的行动纲领。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指的是对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即如何将全部资源中的一部分合理加以收获,使得资源不受破坏,而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出现在国际自然保护同盟1980年制订发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它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潜力。”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一个为世人普遍接受的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强调了与后代公平享用共有的资源,留给后代同样或更好的资源基础。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