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历史不应忘却的音乐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历史不应忘却的音乐家----黄源洛
黄源洛1910出生于长沙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接受传统音乐的熏陶和新音乐的启蒙教育。
1923年, 黄源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师范学校, 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长沙十七高小及一女校任音乐教师。
黄源洛受当时社会上进步思想的影响,满怀爱国热情,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在北伐战争时期,黄源洛组织“荷花池民乐队”积极参加长沙各界同胞集会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大时代”音乐社,组织练习大合唱,举办小提琴训练班,同时开办小提琴班,创作不少青少年歌曲儿童歌舞剧音乐。他以湖南民族音乐为基础写的儿童歌曲《姐姐门前一树桃》,当时在长沙广为流传。
1928年在其兄的资助下,只身到上海美专学校音乐科,主修提琴,后改理论作曲,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理论作曲,受教于黄自先生,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和生活。
1931年参加集美歌舞剧社及左翼剧联的“五月花剧社”。因在杭州演出田汉的《乱钟》《战友》等抗日剧目而遭国民党警察的镇压。
1939年到重庆,在中华交响乐团、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音乐系任职期间,创作了《秋子》等五部歌剧,这一时期是黄源洛一生中歌剧创作最有成就的阶段。他创作《秋子》时夜以继日地投入,连儿子感冒也顾不上照料,后转为肺炎发高烧,向朋友借钱去医院看病,为时已晚,在去医院路上独子死在他怀里,妻子也因之与他离异而去。在因贫困而导致亲生儿子病死,家庭破裂的重大精神打击下,黄源洛以顽强的精神意志,呕心沥血,日以继夜地创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借鉴西洋大歌剧创作手法写作的歌剧《秋子》。1942年1月31日至2月6日在重庆电影院)公演歌剧《秋子》。首轮演出,立刻轰动山城重庆,周恩来、郭沫若等人都莅临观剧,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重庆的《新华日报》等许多报纸、天津的《大众报》、美国的《舞台与艺术》杂志都发表了评论文章。此后多次演出,歌剧《秋子》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44年黄源洛又创作了表现黄河北岸的抗战儿女的英雄故事《牧童村女》及《普罗米修斯之被困》《牛郎织女》等歌剧,黄源洛的创作激励了广大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1946年,黄源洛应邀请回长沙创办“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任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并亲自教授理论作曲课程。在湖南长沙解放前夕,黄源洛应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的要求,将学校提供为秘密商洽起义的场所,为和平解放湖南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建国后,黄源洛应十二兵团司令员肖劲光的邀请,于1950年3月到海军工作,创建海军文工团。当年7月他满怀热情地写出了歌颂人民军队丰功伟绩的《八一大合唱》;抗美援朝时期,黄源洛萌生了创作一部大型历史歌剧《郑成功》的念头,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并为此三下广东、福建等地,深入军营,走访渔村,采集各地民歌、戏曲。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歌剧《战台风》、歌曲《我曾战斗过的地方》《海岸炮兵之歌》《冲破惊涛骇浪》《山茶花正在开放》等和多首管弦乐曲,以极大的热情讴歌新中国海军。1956年,他用民族说唱音乐形式写成的大合唱《鲁班》,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得到一致好评。
正当黄源洛复审音乐出版社排出的《鲁班》的清样、着手写歌剧《郑成功》的音乐

历史不应忘却的音乐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zh187166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