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认知语用阐释
2010-10-02 13:57:56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83次评论:0条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文分析了格莱斯等早期语用学者的隐喻观以及在认知语用学框架下关联理论对隐喻这一话语现象的解释。同时,运用认知语境理论对概念隐喻的理解进行了研究。隐喻话语的理解在于努力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隐喻只有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才成其为隐喻,语境对隐喻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境;关联理论;语用阐释
一、引言
在《诗学》和《修辞学》中,亚里斯多德对隐喻的构造方式和修辞功能的讨论影响了其后2000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基本局限在修辞学领域内。亚氏的“对比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后来,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了“替代论”。昆提良认为,所谓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对比论”和“替代论”都认为隐喻就其结构和形式而言,都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发表了《修辞哲学》,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后来,布来克发展和完善了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结果,把隐喻作为一种语义现象、并放到句子层进行研究。
传统的研究一直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来对待,自从莱考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问世以来,隐喻的研究盛况空前。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3)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维与行动中。我们用以思维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概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隐喻性,我们的思考方式、经历以及每天所做的一切都是隐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哲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甚至心理分析学家都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并将此纳入其研究的范畴。由于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介入,人们更加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维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当代语义学试图从语义限制和语义变异理论给予解释,但语义学的这些理论仅仅立足于把隐喻看作词义替换或变化现象,未能对语言意义的变异作出满意的解释,对于语言使用者如何根据语境来进行含义的推导,语义学更是无能为力。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从一个新的视野认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
二、语用学的隐喻研究
1、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和他的隐喻观
格莱斯(Grice)是最早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隐喻的人。他的会话含意理论指出,言语交际双方都要有相互合作、力求交际成功的愿望,在交际中要遵循一些诸如质、量、关系、方式等准则。如果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的话语在表达上违反了合作准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者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推导出话语的隐含义。格莱斯在论述他的会话合作原则时,对隐喻有所研究。他认为隐喻和讽刺、夸张一样,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因而听话人应考虑其隐含意义
陶艺的60个图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