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们去植树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植树是少先队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你参加过吗?还记得当时欢快的劳动场面吗?你栽下了几棵树,它们现在长得怎么样了?常去看看它们吗?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走,我们去植树》这篇课文,课题用一种亲切的语气,号召少先队员们一起去做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这是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
全诗可分三部分。
第1自然段,点题。先表明在什么季节,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植树,然后发出“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的号召,点明题旨。
第2至6自然段,写植树的意义和价值,指出植树的重要性。
第7自然段,呼应开头。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精彩片段(一)
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
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着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欣赏:
“我们”在各个地方种下小树,将绿色布满祖国大地。这一段写出了“我们”植树时的欢乐。
精彩片段(二)
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
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
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
欣赏:
这一段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树比作“绿色工厂”,把“树叶”比作“快乐的音符”,写出了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有了绿树,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丽、健康、幸福。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
题文照应,突出中心
题目与内容的关系相当密切。有的题目,概括、揭示着文章的内容;有的题目,则是根据写作内容拟题。所以,内容与题目照应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走,我们去植树》这篇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来拟题,题目又很巧妙地揭示、概括着文章的内容,达到了题目与内容相互照应的效果,很好地突出了“号召人们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这一中心。
不仅在诗歌中要做到题文照应,在其他文章中也同样如此。下面这篇《送别》,是一个五年级同学的作品,也很好地注意到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做到了题文照应,抒发了与父亲的离别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送别
李风景
一个阴沉沉的中午,我放学回到家,见爸爸在收拾行李。我问道:“爸,您要去哪里?”爸爸叹了一口气说:“现在呀,家里没有钱,我去……”没等爸爸说完,我就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了。我说:“您去打工,是吗?”爸爸点了点头。这时,我的泪水已经涌了出来。
十几年来,爸爸一直在村部工作,为村里的人操了不少心,出了不少力。眼看着村里的人都过上了富裕生活,而我们家却还很贫困。现在,行政村合并,爸爸被精简下来了。四十岁的人了,要离家到外面打工,能吃得消吗?
爸爸吃完饭,就向奶奶告别,说:“娘,儿走了,您老人家多保重,替我多照看一下两个孩子。”奶奶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在外面多加小心。活儿累,干不下去就回来。咱还有几亩地种,饿不着的。”爸爸故作轻松地说:“娘,您放心,没有多累的活儿。”
在去车站的路上,爸爸一边走一边和我说着话:“孩子,啊家听奶奶的话,别跟哥哥吵架、惹奶奶生气。你们都不小了,该自己照顾自己了。趁着还有力气,爸爸在外面多赚点钱好供你和哥哥上学,让你们比爸爸有出息。”听着这些话,我的眼泪又下来了:“爸爸,您放心吧!我会努力的。”爸爸无声地点了点头。
爸爸上车了,
黄山奇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