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关键词]英国史,研讨会,南京大学
[中国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2-0069-04
201年9月20日至22日,由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欧洲学会、英国驻华大使馆、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办,由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国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学术期刊的80多名专家学者。会议共举行了9场学术报告会,就英国史、英帝国史、海洋大国与海洋战略以及其他世界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当前英国重大历史问题的
讨论与交流
英国史作为与会的专家学者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论题之一。中外学者就英国的政治史、对外关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等进行了极富学术价值的探讨。
首先,与会学者指出英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发展和外交政策对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来自爱丁堡大学的哈里?迪金森教授考察了18、19世纪之交英国的激进主义运动,以及激进主义运动对英国大众政治参与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不能孤立地将19世纪之后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权的扩大视为英国公众政治参与的起点,应该研究普通民众在此之前对政治的参与。激进主义运动正是这样一场大众政治运动,不论其本身的成败,这次运动证明英国在议会改革之前已经出现近代大众政治的诸多要素。牛津大学斯蒂文?冈教授讨论了亨利七世时期的英国新人(NewMan),认为这些新贵族虽由国王任命,但却不仅仅是国王的代理人。他们作为一个新的贵族群体利用其金钱资源在地方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了重大的影响。他们希望通过展示贵族的生活方式和承担贵族对地方社区的责任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对其地位的认可。但是,这些花费也动摇了他们自身的政治基础,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亨利七世去世后失去了社会地位。与会中国学者则更多地关注现当代英国政治,并从中总结出英国政治发展的特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展鹏教授认为卡梅伦联合政府的宪法改革步伐因为国际局势和执政党之间的理念差异而放缓,向人民下放权力有限。他还认为苏格兰独立公投将对英国宪法产生相比宪法改革更加深远的影响。中及声明制度,认为这种举措对于防止腐败和权力寻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值得中国借鉴参考。南京大学陈仲丹教授就改革和革命理性选择的问题,结合托克维尔的经典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对英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总结。
英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同样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其中中英关系仍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李世安教授考察了1942―1946年作为英国驻华大使的霍勒斯?薛穆爵士在中国的活动。作为英国外交官,薛穆爵士不仅恢复了英国在华的声誉,同时通过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等情况的透彻认识为战时和战后英国制定对华政策作出了巨大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奚庆庆老师基于英国档案文献对战后初期的英国对华政策进行了考察,认为英国在这一时期适时地调整其对华政策,主动接受美国在对华关系上的主导地位,逐渐完成了向对华不干涉政策的转型。而对于当代中英关系与会专家也作了相关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江时学研究员和李靖?研究员回顾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
中国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