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doc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摘要:现代初中生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生活和与人的交往中出现众多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其动机,难以使其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教育理念倡导学生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体验内心的感受,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德育。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班队课体验体验教育
新教育理念倡导学生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参与学习与生活,体验内心的感受,并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促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新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把体验性教育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发现,学生获得体验的需要必须要有独特的方法,即一方面要从他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情景入手,才能使道德教育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们遇到各种各样有关道德的问题,只有通过他们的乐于接受,并以主人身份参与的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才能使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内在品质,把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
一、什么是体验教育
体验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其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从而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继而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学生开始接受一个实践或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表征时,必须经过实践活动与别人互动,去体验领悟事件中所隐含的规律、道理、策略、情感、观念,并且在体验领悟中不断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行为相对比,以达到认识、情感、观念的深化。所谓体验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等,感受、体味、领悟人生哲理的教育形式。
通过体验教育,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实施体验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体验性教育中,教师既是教育的组织者、设计者,又是教育的引导者、参与者。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个活动不同的学生体验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认识到经历就是一种体验,体验了就会有改变,使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自私心的根子在于缺乏情感教育。当人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之中,经受着情境中的高兴、愉悦、悲伤、痛苦的各种情感的真切体验,往往会更加爱憎分明,从而激发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对消极情感的唾弃与鄙夷。以情感人,是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品德的“催化剂”。教育者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模拟情境施教。好的情境,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体验,其形真、情深、意远。顺境能陶冶人的性情,逆境更能培养人、锻炼人。让学生置身于逆境之中体验,懂得生活除了有阳光、有温暖,也还有困难,有磨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强化正确的动机。总之,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感受,情境中体验是指教师在教育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产生联想和共鸣,从而领悟知识
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