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敏故事:表演与教学的互相延伸
在年轻一代的观众心目中,提起孙敏可能有些陌生,但在父辈人心中,他可是一代偶像明星。他虽然不是高产演员,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在观众群中得到共鸣,每一个角色都是那样的生动、自然。从1985年的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中的小瓦匠,到2011年数字电影《守望者》中的谭东,无论角色的大小,他都会精心准备。金鸡奖、小百花奖、飞天奖、百合奖等国内的大小奖项,几乎都让他拿到了。
而近几年,他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教学中,他不奢求每一位学员都能成为明星,只希望学生们走向各大剧组后,适应不同的拍摄手法,达到导演们的要求。
用心感受“爱”
也许是因为孙敏外表比较朴实,真诚,所以他深受人物传记类型片导演们的喜爱。从电影《我是花下肥泥巴》里的邓平寿,到《守望者》中的谭东,再到《一生有爱》中的李东海,让孙敏一下子成为了人物传记片专业户。这三部影片都有着相似的地方:主人公的行为都高于常人,他们善良、热心、牺牲自己帮助他人。而人物的原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也成为打动孙敏饰演这类角色的理由。
电影《一生有爱》讲述了宁波市海曙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王延勤几十年如一日为残疾人排忧解难的真实故事。剧本初稿给孙敏的感受只是几件堆积在一起的好人好事,毕竟这是人物传记,脱离不开人物原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当他看到最后一稿时,心中有种站在国际电影视角上看待国内“小人物”大视角的感觉,人物原型艺术化了。从一件件故事的串联中,他看到了李东海的内心世界,对残疾人的同情、关爱和他面对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完成不了的事情时那种苦恼、无奈。
李东海的原型王延勤身高体胖,从外形上就与孙敏形成了强烈反差。而导演希望孙敏在表演中注重人物的思想和对主人公李东海的心灵挖掘,从一个人的事迹,体现出广大战斗在基层残联工作者的精神。拍摄过程中,剧本就像是个故事大纲,很多时候,一场戏的内容和台词都是导演和演员们在现场切磋、沟通讨论出来的。就如一场李东海在户外帮助残疾人锻炼的戏,画面前景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吹着笛子,李东海走上前邀请他参加残疾人乐队。这个镜头是剧本中没有写出来的,而导演添加这一场戏又是为后面残疾人乐队的排练做一个铺垫,这种添加修改也是为影片故事发展寻找的一个合适理由。
故事中,李东海来到村子里想通过自己的劝说将王静与残疾人黄昆的婚姻挽救回来,他的举动是在帮助残疾人,维护残疾人的权益,但面对法律保护的婚姻,他无能为力,毕竟作为一个民政局的基层干部,他的个人能力也是有局限性的。这场戏对于李东海最重要的是,花轿走了,他精神极其痛苦地倒在地上。孙敏特意跟导演申请了一个镜头:看着远去的花轿,他忍着痛坐在地上,一个小孩把李东海丢出的包捡回来,送到他身边。动感的画面一下子静了下来,他希望通过这个镜头表现出李东海内心的无助。这种缺憾性的表现,对人物和观众都是一个冲击,因为李东海不是万能的,他的职位决定权力有限,能办的事情也是有限的。
王静的父母看不起黄昆这个身患残疾的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找一个健全的有钱人。他们看中的是钱,毕竟家里的房子维修需要钱,生存需要钱,来迎娶王静的家庭又有钱,所以王静父母的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人物、环境与李东海的思想境界和他的善良形成巨大的冲突。叙事上的波澜起伏,一件件琐碎事的发生,将李东海的大爱充分展现出来。李东海把自己家的空调卸
孙敏的人物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