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电影片名翻译差异及成因分析.doc大陆与台湾电影片名翻译差异及成因分析
一、引言
电影是广受欢迎的艺术娱乐形式,经典电影更是优秀的文化资源,能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同时,片名是电影最引人注目的标签,一个好的译名也能成为拉动票房的工具,因此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非常重要。不过大陆和台湾对同一部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除个别音译相同外绝大多数都大相径庭,这种现状对观众造成了很大困扰,也不利于两地的文化传播和融合,下面是对该现状的陈述和原因详析。
二、大陆与台湾电影片名翻译现状
英语影片在引入后在大陆、台湾就出现了不同的译名,呈现二分天下的局面。以下是选取的一些票房不俗的英语影片译名,并对它们加以分类,以此可以清晰看出大陆与台湾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不同之处。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双方在片名翻译上除个别音译相似的情况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大陆译名直译较多,忠实于原文,但有时候过于重视形式却忽视了内容,例如 AmericanBeauty 大陆译为《美国美人》,但是熟知的人都知道这里的American Beauty 指的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种蔷薇花,因此台湾的译名《美国心玫瑰情》更加贴切。
相比较大陆而言,台湾的片名更注重对影片内容的描述,运用意译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观众更易获取相关影片内容的信息,但是有时候也会产生问题。例如Kindergarten Cop 译为《魔鬼孩子王》就有失偏颇,因为本是一部喜剧片,却被硬生生的套上了恐怖的魔鬼二字。不仅如此,大幅的提示影片内容信息,会产生剧透的负面影响,使观众失去了对故事结局的求知欲。影片 Terminator2大陆译为《终结者 2》,在台湾译为《魔鬼司令之拯救地球都要死》,看到此片名就能猜到最后结局是主角牺牲了,因此电影未开播前就失去了悬念,让人失去了兴趣。
另外,台湾译名套用现象频出。例如大家熟知的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玩具总动员》等)、魔鬼(《魔鬼孩子王》《魔鬼总动员》等),真爱神鬼魔鬼追缉令等词的出现频率颇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的神鬼系列影片已多达百余部。
三、造成双方翻译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地域文化不同
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是造成翻译差异的主要原因,首先大陆和台湾有着不同意识形态。大陆在电影审查上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这就导致了大陆的电影片名翻译较为保守严谨;台湾地区则没那么多繁琐的规定和限制,译者在翻译时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为达到宣传效果和追求电影译名的商业化,常采用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译名来吸引观众。例如 2009年上映的根据狄更斯作品改编的 A Christmas Carol 大陆译名为《圣诞颂歌》,而台湾则为《圣诞夜怪谈》,很明显台湾的译名比大陆更随意,更吸引人。再如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The Princess Diaries 在大陆被译为《公主日记》,在台湾则被译为《麻雀变公主》,相比之下,台湾的译名显得较为生动形象,更有吸引力。
其次,两地的文化背景不同。大陆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求忠实于原文其译名一般是直译,比较保守,而台湾地区因政治和地利之便比大陆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思想上较为开放,在翻译时常不拘泥于原文,意译的成分较多。例如美国科幻灾难片 The Day After Tomorroiddot;霍桑的小说改编的影片 The ScarletLetter 在大陆被译为《红字》,在台
大陆与台湾电影片名翻译差异及成因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