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分析摘要
基本简介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北京时间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十二品
历史沿革与发展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发展史: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明帝时期的三十五年
第一个兴盛时期
唐代从开国到盛唐的一百年间
第二个兴盛时期
古阳洞
宾阳三洞
药方洞
莲花洞
沉寂了近一个世纪
潜溪寺
万佛洞
奉先寺大像龛
,相比北魏时期,在唐代的造像题材中弥勒佛的造像数量仅次于阿弥陀佛,释迦却显著减少,菩萨中以大势至、观世音为最多。
,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还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不同时期特点对比
北魏时期
大唐时期
。 龙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51年3月4日公布),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整个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刻精湛,内容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两山造像依岩开凿,窟龛密如蜂房,南北绵延1公里。其西山大中型洞窟由北向南依次有潜溪寺、宾阳三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洞、普泰洞、赵客师洞、破窟、魏字洞、唐字洞、奉先寺、药方洞、古阳洞、火烧洞、皇甫公窟、路洞、极南洞等50余个,多系北魏和唐代皇家或王公大臣出资营造。
价值分析
。
龙门石窟有自身成套而独特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自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新疆等边远地区的早期石窟艺术,乃至云冈昙曜五窟都较多地保留了(牛+建)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是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大同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而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碰撞开凿成的。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有“改梵为夏”,对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规律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
“石史”。
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多达2840余块,凡30多万字,其数量居世界石窟之冠。它不仅是龙门石窟历史沿革的文字记录,还是一部涵盖多种学科的石刻史料。一龛造像,一座洞窟,如果缺少文字记录,对其年代、价值就难以确认。而龙门石窟许多有纪年的题记,不唯是龙门石窟考古断代与分期排年的绝对佐证和标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石窟考古的准绳的圭臬。
。
自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皇家直接开窟造像,除云冈的昙曜五窟等造像外,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可说它主要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嬗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公元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而且因与众多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也在某些侧面披露了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龙门石窟这一突出的特征是其它石窟无法匹敌的。
龙门石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