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经典一起过节
国学立品,践行经典。学校经典诵读教学已有了较长的实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摒弃枯燥乏味的诵读、单调繁杂的背诵,找到让学生不厌其烦、积极投入、耐心持久地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点却不是一件易事。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作为班主任的我突发奇想:何不利用我们中国那些内涵丰富、饱含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将我们过传统佳节与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活动相结合,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经典的积极性?为此,我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一、搜集整理――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让学生响应我的这番创意,心甘情愿地往我这良苦用心挖好的“陷阱”里钻,我为《和经典一起过节》活动的推出精心设计了一番开场白,演说词如下: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就连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内涵丰富、饱含文化底蕴的。清明节祭扫亡灵,寄托哀思,表达对故去亲人、英雄的怀念;端午节赛龙舟,系香袋,为屈原投粽江中;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或团圆或思亲;重阳节插茱萸,赏菊花,传承敬老美德;春节除夕守夜,贴春联,人人长一岁……一个节日就是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多少文人墨客真情流露,吟诗作词,留下了他们的千古佳句,来寄托他们对这些节日的赞颂、热爱、留恋、感慨。同学们,想和他们一样过那些有文化底蕴、有品位、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吗?(学生: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和经典一起过节》的活动中来吧!
一番热情洋溢的动员之后,为了能够争夺到“文人”的雅号(为活动而设立的奖励称号,优胜者颁发“文人证书”),学生便通过各种方式,纷纷投入到即将来临的清明节的准备工作中去了,搜集有关清明节的诗词歌赋、传说由来。第二天便交来了满意的答卷,进行了一番整理,收获还真不小:
关键词:始于周代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重要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寒食禁火扫墓春秋战国时代重耳介子推割肉救主
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临江仙》宋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南歌子》宋苏轼
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寒食》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我将整理好的资料打印成册,人手一份,取名为《清明诗词赋》。发下后不久我就发现,教室里,走廊上,甚至是操场上,都会有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感受的身影……
二、竞赛机制――谁家新燕啄春泥
要想把这些名言佳句内化为学生自
和经典一起过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