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生活为主要素材,通过描写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与选择,形象地反映和讽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保守闭塞下的英国乡镇生活与世态人情,表现出了英国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的婚姻观。本文阐述资产阶级婚姻观,探究简?奥斯汀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现实意义
一、引言
简?奥斯汀,19世纪英国小说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文学家之一,其主要作品有《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等。《傲慢与偏见》更是其经典之作,作品主要以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和表里不一的军官威克姆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同时还写到了虚伪的威克姆与痴情的三小姐莉迪亚的最终结合,富裕谦逊的单身贵族宾利与美丽贤淑的大小姐简之间的曲折爱情,以及趋炎附势的牧师柯斯林与虚荣的夏特洛之间没有爱情的物质婚姻等。在这部作品中,有温馨美满的结局,也有发人深省的社会悲剧。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将几种不同的婚姻观描写得淋漓尽致,进而提出了婚姻观。班纳特的大女儿简温柔娴静,但个性矜持,始终保持淑女风范,使得她一度将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她与宾利的结合完全就是一种
“仪式”,是资产阶级状态下“自由选择”的典范。夏特洛是个极现实并且理性的人,在社会地位、经济及外貌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她选择了有部分财产但没有爱情的婚姻。三小姐莉迪亚比较轻率,被军官威克姆所迷惑,婚后两人都出现对彼此用情不专的现象,生活上更是一度挥霍、入不敷出,他们的婚姻完全没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在这里,作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没有爱情的婚姻不会幸福。而伊丽莎白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当达西收起傲慢时,伊丽莎白消除了偏见,他们彼此深爱上对方,最终走向美好的婚姻殿堂。他们的结合更进一步证明:幸福美满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
自古以来,人们在婚姻的道路上会受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影响。因此,在婚姻问题上,人们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理想婚姻是无数经典著作反映的主题,和其他婚姻话题所反映不同的是《傲慢与偏见》没有夸大爱情超越现实的力量,没有塑造为爱情冲破现实阻隔的婚姻。它是一部富有理性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着力刻画的几种不同的婚姻关系不仅涉及感情,而且和经济密切相关。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结合恰好就是作者理想中的婚姻,既有爱情作基础,又有金钱作物质保障,也反映了作者的婚姻爱情观: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为目的的物质婚姻是不可取的,但是没有这些因素也是万万不可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又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强调的理想婚姻是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婚姻的坚实基础。
三、《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傲慢与偏见》虽是一部充满斗智意味的爱情喜剧,但简?奥斯汀却在这部小说里运用辛辣的手笔对婚姻、物质、爱情做了一次深刻的理解和揭示,并且向读者宣扬了一种理念: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有财富保障的婚姻才是幸福美满的。仅仅为了金钱和社会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是不考
浅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及其现实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