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生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能够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很多困惑。
一、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现实脱节
思想品德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着引导作用。但是,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笔者发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学生感觉较陌生,理解和实施教学活动比较困难。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不再单纯,不少人对物质的渴望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放松了,有的甚至产生了一种知识无用论,放弃了学习。这样的思想自然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这些现实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有矛盾,由此而产生了迷茫心理。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单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解,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更是觉得枯燥无味,不想学习。
二、学校的教学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品德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因为客观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
“偏差”,必然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教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却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对思想品德教学的错误理解导致学习方法不对
在人们的认识中,总以为政治属于文科,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知识,有的只是一些政策纲领,上课根本没有必要认真地听,只需要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学生中并不是少数。这其实是对思想品德教学的误解,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在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不管学生对教的知识理不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背下来、考个好成绩即可。久而久之,不仅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教师想要改变也很难。那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这种错误
浅谈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