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战斗力标准深化抢险救灾中的心理服务工作
【摘要】武警部队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中,部分官兵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而影响武警部队在抢险救灾中的战斗力。因此,立足部队遂行抢险救灾任务的实践,研究任务特点可能带给官兵的心理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是确保抢险救灾任务圆满完成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武警,抢险救灾,心理服务工作
近年来,武警部队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中,广大官兵表现出良好的军政素质,但面对艰苦的环境、艰巨的任务、残酷的场景和突发的情况,部分官兵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而影响武警部队在抢险救灾中的战斗力。因此,立足部队遂行抢险救灾任务的实践,研究任务特点可能带给官兵的心理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是确保抢险救灾任务圆满完成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一、抢险救灾任务心理服务工作的特点
(一)及时性。灾难突发性的特点,使得救援行动的预警时间很短,心理素质较弱的一部分官兵面对突发灾难或从未涉及的陌生情况,很容易引发焦虑、恐慌等心理。在险情、灾情现场,面对血肉模糊的尸体和被烧死、淹死、窒息而死的惨状,极易引发官兵心理创伤。所以心理服务工作要及时采取各种心理防护措施避免不良心理,既要关注官兵心理问题的负性层面,又要关注官兵个体潜能的挖掘,通过个体自身的能量,提升救援官兵心理素质,增强抢险救灾心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多元性。抢险救灾任务涉及地方党委政府、人民群体、各种社会团体以及各个不同建制的救援部队,参与人员多,牵涉部门多,现场救援队伍流动性大,缺少统一管理与协调,很难保证心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要始终保持心理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协调一致,保持官兵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具体来说,一是力求做到搜集信息快。通过跟随部队行动情况反馈,思想汇报等多种途径,快速摸清部队思想和心理情况。二是力求做到组织开展快。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时,官兵的心理会随着事态的发展而变化,具有极强的蔓延性和感染性,如果不及时调控,后果不堪设想。
(三)持久性。封控现场、抢救生命、设施重建等都是救援部队的主要任务,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同样心理工作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任务前的焦虑心理、任务中的应激反应、还是任务后的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进行专业心理干预,都可能会导致心理危机或心理疾病。抢险救灾心理服务工作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心理工作者根据不同时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官兵的性格特征进行专业指导和系统干预,帮助他们重塑认知模式、提高适应能力,恢复心理健康。
二、抢险救灾任务心理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救援任务前的心理预防
,建构正确的心理认知模式。对抢险救灾任务的重大意义认识越充分,士气就越高涨,可以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宣传、领导示范等手段,形成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潜移默化地使每名官兵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信任感,有效化解因强烈心理刺激带来的无助、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同时预先告知广大救援官兵事件发生的诱因、危害影响和发展趋势等,了解行动的方向、特点和样式,掌握各种自救护救常识,使救援官兵形成一套抢险救灾行动的知识体系,从而降低心理的负面影响。
,增强内心体验。着眼抢险救灾行动对官兵心理的要求,侧重加强环境适应训练
用战斗力标准深化抢险救灾中的心理服务工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