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设计初探
摘要:课堂任务在信息技术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直接参与实践的部分,课堂任务设计的质量与学生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培养有密切联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设计任务时应紧扣新课标理念,从学生身心特点、认识水平出发,设计多维的、有效的课堂任务。本文着重从课堂任务的形式多样化、任务的分层设计、任务的趣味性、任务与其他学科整合等角度来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设计有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兼顾两方面的设计,既要准备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部分,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精讲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操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多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设计的课堂任务如信息技术课的一个航标,直接引领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牵引着学生的操作思路,任务设计的质量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把课堂任务的设计当作平时教学的重头戏,从各个方面、多个视角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有效任务。下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操作任务设计上的一些尝试。
一、任务形式多样化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信息基础知识、网络基础、软件操作、信息应用等方面,这些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以信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有的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重。面对不同的内容,教师应明确区分设计任务。
1、合理设计任务时长
理论知识多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重,任务以辅助学生理解信息知识、原理和方法,提升信息素养,操作时间可在15分钟左右,时间长了不利于体现教学重点。如:网络基础部分,信息获取与整理部分,任务的时间就不宜太长。对于实践操作为主的内容,要“轻教重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师只要演示讲解操作要点、要求,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思”,设计任务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如:office软件、网页、flash动画这些模块的学习就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任务。
2、任务题型多样化
大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都是操作题,这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固定模式,摒弃题型单一的观念,倡导信息技术任务题型的多样化。题型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变化,
划清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界限,从不同角度设计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任务,实现信息技术课堂任务的题型多样化。
A、操作题
操作题是本课程的一个传统的、不可或缺的题型,在信息技术任务中占居较大的比重。操作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对新知识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和作品的创新能力,能够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通过操作题的完成质量可以看出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操作题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操作题的题量应该设计在一至两道,要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控制好难度系数,面向全体学生。操作题的表述要详略得当,不能泛泛写出最后的操作结果,如“给标题文字设置超链接”,这样的表述给学生一些不确定性,不详细清晰,给后面的操作带来一些困惑。也不宜把每个操作步骤都写得太细,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设计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