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习作需求,是启动学生动力系统的重要途径,是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习作任务的好方法。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存在性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学生在此理论系统的关照下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获得自我满足的快乐。
一、为孩子“发泄情感的需要”而来
儿童作文就是让儿童尽情地倾诉个体生命的知情意行,自由地表达心灵的喜怒哀乐。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盈孩子的情感源泉。当他们的情感蓄积到巅峰状态时,他们势必要寻求一种释放的路径,此时的“顺情而写”不是“应师之作”,悄然成了孩子发泄情感的需要。
(《哑剧游戏》案例)
为缓解孩子课间吵嚷现状,我和孩子们策划了一次“哑剧游戏”。规则是一天在校时间除了上课、与老师交流时间可以说话,其它时间都不可以说话。当我和孩子们制定好游戏规则后,另同学们倍感新奇的“哑剧游戏”便开始了。由于这一活动是以游戏规则的形态出现的,这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么大的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由于游戏规则的限制,涌出教室,跑回教室,操场上围圈圈,排队跳长绳,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讲话!只有“吃吃”的笑声和手舞足蹈的比比划划!这可真是“天方夜谭”。
虽然第一次“做哑剧”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新鲜,但时间一长,学生难免憋得难受。谁没有满肚子的话想要讲讲?不大声的讲,轻轻讲两句也是好的啊!可是,规则,游戏的规则却不许讲话。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想讲又不能讲的矛盾。这个矛盾憋呀憋,一直憋到游戏做完——还是不能讲话。这不要憋死了吗?不,不会。因为游戏做完以后,孩子们找到了另一条发泄情感需要的方式——在纸上写下了。
任何人,有了情绪了,动了感情了,总是会无孔不入地寻求表达的。最寻常的表现就是说。不能说,就叫喊,不能叫喊,就笑,不能笑,就哭,不能哭,就在地上打滚,不能打滚,就拍手蹬脚。拍手蹬脚别人又不能明白你的意思,那怎么办?如果允许他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他一定会写出篇好文章来的。
“中午拿饭时,我本想趁机放松一下,在实在比划不出的时候偷偷地说几句。谁知,就当我嘴巴在蠕动时,神秘的王老师迎面走来,那敏锐的目光马上便定格在了我那半呈“O”型的嘴上,还用略带阴森森的声音说了一句:‘在悄悄交流的吧’。说罢,便便拂袖而去”。
“放学了,游戏结束了,禁令解除了。可是我却怎么也说不出一句话,原来,我已经习惯了这个游戏,习惯了控制自己,习惯了用手去比划要说的话。现在,已经没有了先前气喘吁吁的感觉,也不难过了。原来,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是这么简单!
”。
读完学生的内心独白,蓦然发觉“哑剧游戏”结束后的自由写作最大的价值取向是催生了孩子言语生命的自由生长,尤其是我们平时苦苦追寻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在此游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妙就妙在哑剧进行处”。
二、为孩子“思想表达的需要”而来
(《叶贴画创意说明》案例)
人类有用有声方式来交流思想的需要,也有用无声方式来交流思想的需要。作文作为一种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对话理应称为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
《创意叶贴画》灵感源自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单元中的习作内容——写写秋天的树叶。鉴于在以前已写过树叶,我们备课组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视角,运用“陌生化”教材资源开发理论对既定内容进行了适切化改造,将此次的习作主题定位为“叶贴画创
小学语文论文:习作,为“何”而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