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含义
基本特征
加强宏观调控
目标
手段
必要性
课前回顾
市场经济——_____在资源配置中起______作用的经济
基础性
市场
:_____在___________下对资源配置起______作用的经济
市场
基础性
国家宏观调控
:
①坚持( )的主体地位——
②实现( )———
③实行强有力的( )———
基本标志
根本目标
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
公有制
宏观调控
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
①_______的要求
第一,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第二,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
②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______及______的要求
(1)原因:
(2)目标: 【注】促进_______ ,增加____ ,稳定____ ,保持___________。
经济增长
就业
物价
(3)措施: ___手段、___手段为主, ____手段为辅
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如:经济过热?
经济立法、经济司法
发布命令、指示
市场经济
公有制
共同富裕
经济
法律
行政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宏观调控)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或社会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尽管“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古人眼里的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状态。 随着中国步入现代化建设进程,“小康"概念的内涵也开始发生变化,并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深化和充实,成为中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首先用“小康”来概括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到党中央提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再到“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小康”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现阶段,“小康”实现程度及未来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反映我们国家历史进步的一把标尺,成为衡量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
“小康”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两个三步走:
党的16大又将第三步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两个三步走:
(主要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个人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探究活动1:
(1)我国现在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几步?
(2)结合你个人的感受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你认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现在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宏观上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