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学做老师》
夏银霞读书交流
背景介绍:
“老师”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当时人们只习惯称教师为“师”,这里的“老师”是“资格最老之师”的意思。“老师之称的流行,当为明清时代,至于通称教师为老师,则是现代的事了。
“老师”这个词,与“孔子”关联度特别高。孔子向来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确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老师!虽历经千年,其提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本书作者走近孔子,带领读者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为师之道。本人对其中的一章“俯下身子教书”读过之后感触特别深,特此提出与大家交流。
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特别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在城市里,教师这个职业已不是圣坛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角色,只是社会上重多职业中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是面对不断拉大差距的社会,很多教师的心态不够稳定。
一方面是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比教师高得多的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高,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家长,尽管也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但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和时间的关系,没有能力过问孩子的学习,自然对教师的工作要求也不太高。不论怎样,教师应该保持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但这并不是要教师“横眉冷对千夫指”,而教师作为一种服务性职业,应该具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孔子这个万世师表,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非常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有教无类”的观点认为,教育不分贵贱,贤愚、亲疏,只要入了师门,就应该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
而对各种各样家庭的孩子,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不论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是怎样的,教师都应该贯彻“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这是教师的道德体现,也是培养“公平”意识的现代社会公平的基础。试想一个连在学校都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又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呢?
向孔子学做老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