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研究
1 引言
研究目的和意义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财务管理目标成为近几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于是,选择适合企业生产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成了我们的目的。所以现阶段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理论越来越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就是为了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群体。正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才使得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传统财务管理出现了许多不适应,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转向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在产权理论的研究中,将企业视为一种治理和管理着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和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本(包括人力资本),这些专用性资本构成企业剩余生产的物质基础,而任何控制着这些专用性资本中任何一种的一方,必然会要求获得由整个企业所创造财富中的剩余,从而成为企业产权主体。换句话说,企业在配置财务资源时,必须考虑其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利益相关者成为财务资源配置的主体,而作为配置主体也就拥有了剩余的索取权与控制权,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也就成为必然。所以,有必要从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研究,利益相关者的制衡对公司经营者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利益相关者这个角度研究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文献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
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学家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拓宽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解释无法得到实证研究或者是令人信服的结论。布莱尔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并在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所有权与控制》一书中指出,公司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而不应该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股东只是拥有有限的责任,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了债权人和其他人,而且股东所承担的这种风险可以普遍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布莱尔认为因为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也就可以根据其资产的多少和它们所承担的风险来获得企业对其利益的保护,这样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分享公司利益也就有了依据[2]。
我国学者王辉按照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理解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将之分为三个阶段, 即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依存观点、战略管理观点和动态发展观点。持企业依存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斯坦福研究所( SRI) 、瑞安曼(Rhenman) 、安索夫(Ansoff) 、普费弗( Pfeffer) 和萨兰西克( Salancik) 等, 他们主要关注于对谁是利益相关者, 为何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等问题的研究, 其主要观点是: 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互相依存的关系[3]。根据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出发点不同, “企业依存观”又分为公司计划派、系统理论派、组织理论派和社会责任派四个主要流派。企业依存观点在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和参与治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 但其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过于宽泛, 并且没有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途径及其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展开研究。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
研究,首先阐述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正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只有将相关者的利益处理好,才能使得企业良好发展。然后分析以往各个时期提出的主要财务管理目标,并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