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每周上课次数仅2-3次,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有很多课外的观察与实验、制作、写科技小论文等实践作业,学生如果不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持续下来,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课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时的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情境导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好坏或成功与否,导入部分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每节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思想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将下课时的放松、散漫、无状态,变成上课时的思想集中、精力充足、探究欲望高,并能主动学习?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科学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在科学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是必须的。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力》时,大气压力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如钢笔“吸”墨水、“喝”汽水、塑料挂钩等。但又不容易被察觉。因此要让学生真实得体会到大气压力的存在,就要善于使用各种实验。在导入时,我首先安排了一个类似魔术的实验,将平口杯盛满水,用一张平的纸板盖住,先用一只手按住纸板,另一只手将杯子倒过来,再放开按住纸板的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纸板居然没有掉下来。结果有很多学生都被这一奇怪现象所吸引,这样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立即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教法激趣
趣味性浓是科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司南的启示》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根磁铁是否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蜗牛?为什么?”的讨论题,让学生先讨论再回家实地考查验证来研究蜗牛的生活习性。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对学生当堂不能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告诉学生,要激发学生课后亲自实践解决。如我在《结冰了》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道讨论题:“水结冰后体积是膨胀了,还是缩小了?”并提示,学生在平时吃冰棒时,看到冰棒的柄端是平的,还是凸的或者是凹的呢?学生虽然吃过不少冰棒,但没有观察这一点,这时同学们各说不一,争论不休,有的同学希望我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却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课外通过实验去解决吧。这样不仅把学生课内的兴趣持续到了课外,而且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得牢。
三、实践引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如果同学们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而获得成功,那他们以后的学习就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实验成败从不轻易下结论。如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时,由于空气中湿度较大,有的同学没有做成功,发生的现象不明显,我就鼓励他们反复地做,尤其对做了多遍才成功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并号召学习他们刻苦实践的精神,使其他失败了的同学充满了信心,最后把实验做成了功。成功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失败后经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