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 论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侗族民族文化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经济协调发展黎平县旅游文化学
摘要: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已接近300万,主要分布于黔、湘、桂、鄂交界地区。长期以来,侗族人民以她勤劳、智慧和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创造了丰富而奇特的民族文化。侗族的传统文化至今依然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随着一些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不断对外传播,侗族传统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喜爱,成为了当地十分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多年来侗族地区的这一优势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效益。直到近年,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形势和外界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侗族人民逐渐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并采取措施加强对本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但与此同时,侗族文化也逐步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而濒临保护和传承的危机。因此,随着侗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深入,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协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加强对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侗族地区各县市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促进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避免重蹈一些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破坏当地民族文化生态的覆辙,将侗族文化旅游引向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之路,发挥侗族文化旅游应有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改变侗族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落后的经济面貌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将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个案研究,以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且侗族文化旅游处于发展阶段的贵州省黎平县为例,探讨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问题。论文第一章绪论交代了本课题即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选题背景,论述了国内外已有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了本论文研究方法与内容等,论述了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分析探讨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第二和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侗族文化及其旅游资源价值;第三章在从战略的角度论述了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揭示了旅游开发对侗族文化的负面影响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核心原则,强调了关键在于加强机制建设,提出了侗族文化保护的保护性措施。最后以贵州省黎平县为案例,对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是结语部分。论文应用旅游文化学、管理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讨论了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正文内容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已接近300万,主要分布于黔、湘、桂、鄂交界地区。长期以来,侗族人民以她勤劳、智慧和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创造了丰富而奇特的民族文化。侗族的传统文化至今依然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随着一些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不断对外传播,侗族传统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喜爱,成为了当地十分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多年来侗族地区的这一优势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效益。直到近年,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形势和外界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侗族人民逐渐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并采取措施加强对本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但与此同时,侗族文化也逐步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而濒临保护和传承的危机。因此,随着侗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深入,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协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加强对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侗族地区各县市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促进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避免重蹈一些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破坏当地民族文化生态的覆辙,将侗族文化旅游引向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之路,发挥侗族文化旅游应有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改变侗族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落后的经济面貌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将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个案研究,以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且侗族文化旅游处于发展阶段的贵州省黎平县为例,探讨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问题。论文第一章绪论交代了本课题即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选题背景,论述了国内外已有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了本论文研究方法与内容等,论述了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分析探讨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第二和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侗族文化及其旅游资源价值;第三章在从战略的角度论述了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揭示了旅游开发对侗族文化的负面影响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核心原则,强调了关键在于加强机制建设,提出了侗族文化保护的保护性措施。最后以贵州省黎平县为案例,对侗族文化
论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