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特色及其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资本论》的写作及其伟大意义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巨著
《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实际上是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直到1883年3月14日为止,用整整四十年时间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
(二)《资本论》是马克思历尽艰辛的成果
(三)《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研究和出版的著作
(四)《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五)《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六)《资本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经典
《资本论》揭示了市场经济哪些原理呢?
商品货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劳动力特殊商品原理,剩余价值规律,工资变动规律
协作、分工原理,机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变动原理
资本有机构成原理,积累一般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
资本循环原理,资本周转原理,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危机周期性规律。
第六、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原理,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原理,土地价格变动规律
第七、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循环规律。
(七)《资本论》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南
(八)《资本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资本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资本论》是以成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前提而诞生的
(二)《资本论》是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而诞生的。
(三)《资本论》是为实现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而诞生的。
第一版序言
(一)《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第7页第1段—第2段)
(二)《资本论》把最难理解的商品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起点的原因(第7页第3段—第8页第2段)
马克思说:“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但要完成它的研究目的与任务,还必须首先确定突破口,也就要确定从什么地方开始研究。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有许多,在众多生产关系中资本是统帅一切的核心范畴。然而,资本的最初的现象形态(或表现形式)是货币。
货币是什么?货币是商品价值的代表,或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这就是马克思这里指出的,是商品价值的完成形态。就商品价值来说,没有人不知道,所以是“极其简单的,”可是要了解商品的价值及其表现形式货币和货币的起源,难度就大了。其所以难度大,是因为,只有了解了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要由金银货币来表现,了解了货币是怎样产生的问题之后,才能了解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以及资本为什么最先由货币来代表的问题。所以,马克思就从这样一个最难理解的问题开始研究。
同时,对于货币的起源问题,“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即前人对货币的起源问题的研究,没有什么结果。这也决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与货币开始研究的原因。
至于说到前人的没有什么结果,其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
,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是斤斤于一些琐事。
(三)《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第8页第3段—第11页末)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在本书研究的……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关系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具体说明:
A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我国学术界存在多种看法:多数认为是指生产关系,有的认为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也有的认为是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还有的认为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何炼成等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以雇用劳动制度为前提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实际上是指广义的生产关系,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而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表述中的生产关系是指狭义的生产关系,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交换关系是指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至于分配关系,是内在于生产关系中的问题,因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
中央党校鲁从明教授认为:第一,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社会生产方式。它是决定资本主义全部生产关系(广义)性质的内在基础,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条件的所有制关系是一致的。第二,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指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与交换过程中
资本论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