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间音乐哺育了我的成长.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民间音乐哺育了我的成长
现在回想起来,我成长走过的路很长,也很艰辛,如果说这辈子取得了一点成就,那也是许多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从音乐专业方面来看,没有接受过良好早期音乐教育的我,虽然“先天不足”,但是,命运却为我安排了与民歌亲密接触的机遇,使我童年播下的音乐种子得以萌发,并在民间音乐的沃土中扎根,从而奠定了人生的事业根基。
1948年在解放战争隆隆的炮声中,我的初中学习中断了,和家人一起回到老家金寨县汤家汇的六斗塝。这里是大别山的腹地,当时交通非常闭塞,从商城县城下车后,翻山越岭七十多里,才走到这个偏僻的山村。但是对于生长在平原的我来说,却被这青翠的群山和清清溪水吸引住了,忘记了生活的贫困,开始了一段失学的生涯。上山捡柴是我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每当迎着透过山林的朝阳,扛着小尖担爬上附近店山的时候,就听到对面山上传来嘹亮的山歌声“樱桃啊好吃哎树难栽呀啊,粑粑那个好吃哎磨难哎挨啊……”当时的直觉是既简单又好听,虽只有四句,歌词也不固定,但是旋律朗朗上口,不久我就学会了这首家乡的民歌《慢赶牛》。以后通过民间音乐知识的学习,才知道《慢赶牛》是最典型、流传最广泛的大别山山歌,虽然基本风格是五声音阶羽调式的结构,歌词的即兴性也很强,但是,各地唱法不一,可以收集到十几种不同版本的《慢赶牛》,但从起止音和旋法来看,都“万变不离其宗
”,这生动地说明了一首民歌在传唱过程中“移步不变形”的演变,有一定的创造性和随意性。
以后在和村里的成年人干活和接触中,听到的山歌和小调就越来越多了。我虽然喜欢听他们质朴而自然地歌唱,但是当时能够完全学会的却不多。不过像《快板山歌》、《风摆柳》、《小小茶棵矮墩墩》等由于曲调流畅动听,虽然歌词记不清了,但我至今还能够哼上几句。在山歌方面,除了《慢赶牛》外,我还很喜欢《西路山歌》,这是一首抒情性浓郁的山歌,曲调优美舒展而高亢,表达了男女之间纯朴的思恋之情。以后在金寨师范工作时,我在一部山歌剧中选用了《西路山歌》的曲调填词,演出之后学生都挺喜欢唱。还有一首独具特色的吴店山歌《震颈红》是用真假声混合演唱,虽然基本歌词只有两句(如传统的词“东风不刮西风刮,燕子衔泥不衔沙”),但是演唱起来加入了许多衬词,旋律跌宕起伏,假声可到更高的音C3。这是大别山唯一的一首高腔山歌,当我第一次听到时,被它那新奇而高亢的“喊歌”惊呆了。成年以后聆听了白诚仁的《洞庭鱼米乡》,为自己家乡的这首山歌没有被作曲家发现和运用而深感遗憾。
1949年家乡解放了,许多当年在这个老区流传的革命历史民歌又重新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我从一位远房堂兄那里学会了《穷人调》,在这首长达二十多段的叙事性小调中,描述了过去穷人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生活,它的曲调源自小调《山伯访友》,音乐徐缓委婉,结合融入的故事,听后真令人心酸。后来在民歌普查工作中我还发现这首小调被演变发展为革命历史民歌《红军到金寨》,由于加进了休止符和最后的衬词,演唱的速度又加快了一些,较好地表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形象。
我和家乡民歌结缘最深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了。1950年春节,为了欢庆解放,在八哥(排行老八的堂兄)等人的组织下,几个村联合筹备了元宵节晚上串村演出的文艺节目。我们小字辈也组成了一支秧歌队,由八哥吹口琴伴奏,自编了一些新词,用“ 56│16 1 │”那首家喻户晓的大秧歌调

民间音乐哺育了我的成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