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子之手,与子同行
由高检院预防厅主办的《预防职务犯罪专刊》(以下简称《专刊》)走入我们的生活已快两年了,从最初的试刊号到现在,11本杂志静静地安放于宁波市检察机关每位预防干警的案头。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属于预防的刊物,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现在的爱不释手,《专刊》用她的广博与专业赢得了宁波市检察机关每一位预防干警的认可,成为最受信任的参考书、工具书。
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专刊》的阅读与思考
“奇文共赏,疑义相析”语出陶渊明之《移居》,原文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意指“见到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谈到如何读好《专刊》,用这一句话形容最为贴切。
好文章,共赏之。在宁波市各基层检察院预防科内,经常出现全体预防干警促膝共读《专刊》的情景,偶尔还会有某位同志兴之所至给大家朗诵一段,博得所有人一致的掌声。阅读《专刊》,如今正成为宁波市检察机关每一位预防干警的一大乐事,每当新刊到手后,大家都会自觉的聚集在一起,共同欣赏刊中的好文章。“某某院的这种做法真的很好,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某某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真的太精辟了,直指要害”,“某某的讲课材料写得太好了,特别是这一段,语言朴实、道理深刻,我读给大家听听啊”……诸如此类的交谈一步步加深着读者对《专刊》的认识和理解,《专刊》中的养分正一点一滴地通过此种方式渗入到读者的认知中去。
疑义处,共析之。《专刊》内容的广博远超了一位普通预防干警所熟知的范围,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干警对刊中部分观点、做法非常陌生而一时难以领会接受的情形。有时也会出现观点的碰撞与争鸣,特别是经验丰富的干警,他们的思想深处经常在与《专刊》进行交锋,在交锋中更清楚地认识彼此。宁波市预防部门会定期召开读书会,交流学习《专刊》所获,讨论遇到的问题和不解之处。“某某院的这种做法有点激进吧,我觉得会引起预防对象反感”,“开展工程领域专项预防工作,我们应该请哪些行业、专业的专家给我们支招”,“预防工作如何获得群众支持、如何走好群众路线”……诸如此类或深刻或浅显的问题,都能出现在交流会上,促进大家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读好刊、用好刊,《专刊》编辑部还与宁波检察机关联合开展了两次编读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预防干警对《专刊》的理解和认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专刊》的转化与运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语出《诗经?小雅?鹤鸣》,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宁波市检察机关对《专刊》的转化和运用,这句话最为合适。
兼收并蓄。《专刊》是一个各地优秀预防经验做法集中展示的平台,手握这一本小小的刊物,我们预防干警就基本可以做到“不出门便知天下预防事”了。当《专刊》开始推广南京预防的“T型模式”、“争创无职务犯罪单位
”等优秀预防经验时,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些工作的开创者林志梅同志会有朝一日代表全体预防人,在的肯定。这就是前瞻性与专业性统一的结果,能做到这一步的刊物屈指可数。其他诸如金山“廉政服务站”的探索和发展、江苏“检校共建”预防工作模式、东航“文化+制度+科技”的预防思路等,仿佛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又如水滴渗入海绵,涓滴不剩地转化为每一位预防干警的知识储备。
转化运用。外地优秀的经验做法适合宁波吗?要将别人的经验做法纳为己用
携子之手,与子同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