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零件分析及工艺方案确定 1
零件分析 1
工艺方案的确定 1
2 锤上模锻件设计 2
选择分模面 2
确定模锻件加工余量及公差 2
确定锻件模锻斜度 3
确定锻件圆角半径 3
确定模锻件的技术要求 3
绘制锻件图及计算锻件基本数据 3
3 锤上模锻工艺设计 4
确定模锻锤的吨位 4
选择飞边槽 4
绘制计算毛坯图 4
计算繁重系数,选择制坯工步 5
确定坯料尺寸 7
根据公式拔长加滚挤联合制坯 7
坯料长度 7
4 锻前加热锻后冷却及热处理要求的确定 8
确定加热方式,及锻造温度范围 8
确定加热时间 8
确定冷却方式及规范 8
确定锻后热处理方式及要求 8
5 锤用锻模设计 9
终锻形槽设计 9
热锻件图的设计 9
钳口 9
10
制坯型槽尺寸的确定 10
拔长型槽 10
锻模结构设计 11
6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要求 12
参考文献 13
1 零件分析及工艺方案确定
零件分析
零件为后伸缩节,后伸缩节是叉形件。工艺特点是带细长杆的复杂差形状,叉形两侧对于轴线对称。预锻时应将坯料上端用劈料台劈开,锻件中间杆部可设计成长轴杆件锻造,凹槽和齿轮锻后机加工完成。此零件的材料为40Cr,材料性能稳定,始锻温度为1200°C,终锻温度为800°C。因为零件尺寸较大,零件表面基本尺寸精确到个位,表面粗超度为上叉部需要加工的表面为Ra>;杆部加工面粗糙度为Ra=,需要精加工。
图1-1 零件图
工艺方案的确定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生产批量要求,生产设备,制模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初步确定出模锻设计步骤:
:模锻锤;
:开式模锻;
:拔长、滚挤、预断、终端
2 锤上模锻件设计
选择分模面
确定分模面位置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锻件形状尽可能与零件形状相同。使锻件容易从锻模型槽中取出,因此锻件的侧表面不得有内凹的形状,并且使模膛的宽度大而深度小。锻件分模位置应选在具有最大水平投影尺寸的位置上。应使飞边能切除干净,不至产生飞刺。对金属流线有要求的锻件,应保证锻件有最好的纤维分布。
因为此制件是长轴叉架类锻件,选择直线分模,选上下对称面为锻件分模面。
确定模锻件加工余量及公差
:
根据锻件形状计算锻件体积:
V=×(72×72×90+64×64×172+62×62×8+100×100×30)/4+70×65×24=
锻件质量: =×=10. 89kg.
:
[1] ()
─锻件外包容体质量;
─锻件质量;
计算锻件外包容体质量=[130×130××355/4]×≈;所以根据公式=≈。查资料[1],形状复杂程度为一般,级别为Ⅱ级。
:
查资料[2]材质系数分为2级,%的碳钢或合金元素总含量小于30%的合金纲,此锻件的材料为40号钢,所以材质系数为M1级。
锻件精度等要求查表确定锻件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在高度方向锻件的高度及长度方向单边余量为3mm. 锻件长度方向上的公差为,锻件宽度方向上的公差为,锻件高度方向上的公差为
确定锻件模锻斜度
为便于模锻件从型槽中取出,必须将型槽壁做成一定的斜度,查有关手册确定型槽的锻模斜度为
7°。
确定锻件圆角半径
为了使金属易于流动和充满型槽,提高锻件质量并延长锻模寿命,模锻件上的所有转接出都用圆弧连接。
查资料[1]确定外圆角半径r为3mm,内圆角半径为R=(2~3)r,所以内圆角半径为6mm.
确定模锻件的技术要求
(1)图上未标注的模锻斜度7º;
(2)图上未表注的圆角半径R=3mm;
(3);
(4);
(5);
(6)锻件热处理:调质HB230—260;
(7)锻件表面清理:为便于检查淬火裂纹,采用酸洗。
;
绘制锻件图及计算锻件基本数据
冷热锻件图见锻件图的画法。利用CAD求出锻件的基本数据如下:
锻件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30742mm2; 锻件的周边
毕业设计(论文)后伸缩节锻造课程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