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读《〈逸周书〉新研》
摘要:张怀通先生所著的《〈逸周书〉新研》一书,对《逸周书》这一上古典籍,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一系列的重大问题。该书对于研究我国上古文献的成书与流传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为科学使用《逸周书》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就《〈逸周书〉新研》一书的学术贡献进行介绍,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探讨,以利于读者更好的利用此书进行学习和科研。
关键词:先秦文献;《逸周书》;书评
《逸周书》即《汉志》所载《周书》七十一篇,到西晋有孔晁注四十五篇。今本《逸周书》共七十一篇,其中十一篇有文无目。剩余六十篇,有孔晁注解的有四十二篇。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逸周书》引用和研究由来已久。司马迁著《史记》就曾引用过《逸周书》中的史料。西晋时又有孔晁作注,后宋王应麟又进行了补注。明清之时则有惠士奇、惠栋、段玉裁等进行了更为完善的整理,使得今本《逸周书》语句得以贯通。民国时期,刘师培、顾颉刚等开始使用现代史学方法对《逸周书》进行研究。当代学者则有黄怀信、李学勤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逸周书》中的一些问题,学界也取得了一定共识。由此可见学界对于《逸周书》的研究可谓久远。
虽然学界对于《逸周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并不意味着其就没有再次发掘的潜质。朱凤瀚先生在为《〈逸周书〉新研》一书作序时就指出,过去学界对于《逸周书》的研究存在着研究角度单一、内容零散的问题,且始终没有全面解决《逸周书》的史料价值问题。吉林大学王连龙在所著的《逸周书》研究一书、附录二《最近二十年〈逸周书〉研究概述》中也提到应对《逸周书》的篇章源流进行认真研究,对于其所反映出的思想、制度的研究也应该加强。可见《逸周书》还有许多未开垦的处女地,仍然有许多秘境等待着学者们去一探究竟。张怀通所著的《〈逸周书〉新研》就是这样一部秘境探幽的学术著作。
《逸周书》在先秦时期的流传情况,一直以来都是扑朔迷离的状态,只有个别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但始终未能深入,所以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张怀通先生在本书第一章中,通过对训诂学、音韵学、版本学的综合运用以及对先秦时期传世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的细致研究,解开了这一困扰学界已久的问题。实际上,古本《逸周书》的原始材料与西周时期记录帝王言行的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西周这些档案,一直被作为贵族教育的重要资料,以“言”教的方式保存下来,同时还作为重要辩论依据,被当时的达官显贵们广泛“称引”,此外还通过“工诵”的方式在朝廷之上广为流传。春秋以来,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这些档案流落诸侯国,被各国的学者们作为自己著书立传的材料,因此仍然被广泛的引用。后来又有孔子及其再传带着复兴古道的信念,对这些散落的档案进行整理,这便有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尚书》。由于孔子及其再传在编纂《尚书》时,对于不合乎其编纂思想的篇章,弃而不用,所以这些篇章逐渐被边缘化,但仍然通过学者们的著述立传被保留下来。到西汉末年,这些没能收入《尚书》的零散篇章,由刘向编辑成书,名曰《周书》,后许慎改为《逸周书》。
张氏的研究,使得《逸周书》在先秦时期的流变与成书过程,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点不仅对《逸周书》的相关研究贡献巨大,对于研究上古典籍的形成与流变情况,也是大有裨益。
过去对于文献年代的判断,往往看其辞气是否古老,语言风格是否与三代相近,辞气古朴的就认为较早,语言通俗的就认为较晚,成为
历久弥新―读《〈逸周书〉新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