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功业炳千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时光,郭沫若曾把它比做是科学的春天。又岂止是科学的春天?时代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而文化教育事业受到的泽润,更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顼国成正是在赵县的教育事业刚刚复苏后的1981年被推上教育局长岗位上的,从此,他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的时间,不仅赵县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把校园文学搞得有声有色。十年的时间,他做出了惠及子孙万代、功垂千秋大业的贡献。出任赵县教育局局长后,顼国成心里并不轻松。劫难后的赵县教育已有了生机。但百废待举,要想恢复昔日的风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子,就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出台一批新的举措。
上任伊始,他便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消除积弊,启用人才,使赵县的教育面目全新,加之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热潮迭起,旧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教育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他的脑海里也开始勾勒着一幅幅新的蓝图。
从教多年的顼国成,心里清楚,这些年困扰中小学师生的是语文课的学习,尤其是作文,每每使学生摇首蹙眉。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认准了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活跃校园文学,是一条好的途径。
八十年代,整个赵县的群众文学创作已呈烂漫势头。不少工厂、农村的文学青年结成文学社团,自办刊物;如县棉纺厂出了《野草》,县团委办的《足迹》,大石桥村办的《黑土地》
……教育战线自然也不甘寂寞,师范学校刊行了《晨曲》,沙河店镇中办了《春蕾》。为了因势利导,顼国成便和县文化馆共同牵头,在86年秋,办起了文学创作讲习班。学习班除了自己学习和布置创作课题外,还安排了每个星期日聘请省、地的作家、诗人来我县讲课。先后来讲演的有袁学骏、刘小放、王洪涛、边国政等。他们的讲课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写作热情。其中我省著名女作家、赵县籍的铁凝的一场报告,把这次学习班活动推向了高潮。
从此,如开闸洪水,一发不可收。各学校师生热情澎湃,他们自发结社出书。到86年底,全县30余所中学都成立了自己的文学社团,油印刊物纷纷问世,不少刊物还向省、地、县刊推推荐作品,一时间便形成了燎原之势。
为了利导这种发展的局面,顼国成多次召集各校文学社团负责人开会并请《河北教育》,《初中生周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单位的编辑人员进行辅导。教育系统还对那些辛勤写作、成绩突出的师生进行表彰。如圪塔头教师吴欣在业余时间写出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教育局为他出资辑印了专集《耕耘集》。
由于局长的人力提倡,赵县师生写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双庙乡的小记者站成立了,韩村乡的手抄报搞得火火爆爆。针对这些新事物,教育局多次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
由此,引发了学生学好语文,做好作文的兴趣,学生们不仅语文水平普遍提高,还有不少的好文章见诸报刊,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飞跃。
正当86年底,顼国成组织的文学讲习班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国家重点社科研究项目――三套集成工作在全国铺开。民间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瑰宝,整理和搜集也是提高学的途径。对此,项国成慧眼独具,于是在全县师生中掀起了一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热潮。
为了培养典型,1987年3月,教育局在南三相乡中召开了现场会,会上省民协副主席袁学骏亲临指导。如果这是个开端,不久又在南寺庄乡中召开了现场会,在全县制造了宏大的声势,全县四千多教职工,七万多中小学生都投入了这一庞大工程之中。各乡的文学社团,
十年功业炳千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