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优秀的新闻反转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doc推荐优秀的新闻反转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第1篇: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X络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可以运用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发布信息。有图有真相曾经是X民信奉的真理,近年来新闻反转剧频频上演,有图也未必有真相,舆情随着新闻剧情快速反转,反复反转的新闻愚弄了受众,降低了媒体公信力。
一、反转新闻的特征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公众态度随着新闻剧情的变化而快速转变的现象。某一新闻出现后,公众根据新闻报道对事件中的某一主人公抱有深深的同情或极大的痛恨,但随着新闻报道进一步跟进,事实逐渐浮出水面,舆论发生反转,原来的报道内容被推翻,公众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有些反转新闻反转之后再反转,不仅使新媒体沦陷,传统媒体也不断反转。
(一)反转新闻的内容多是当下热点
反转新闻往往是X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吸引人眼球的视频或图片,引起X友关注、大批X友转发评论、舆论一边倒地支援或唾弃某一方,发布的内容多是当下的热点或者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2013年的北京老外撞大妈事件、2014年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而大妈、医患纠纷等话题都是公众日常关注的内容,事件的主人公多是X民日常比较关注的一些标签化群体,如大学生、大妈、医生、官二代、富二代等。
(二)公众对反转新闻的关注度很高
反转新闻的内容多是公众关注或者能够引发公众某种情绪的内容,这种内容一经大量X友转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继跟进,公众对该新闻的关注度颇高,很多反转新闻一开始仅是一些X民的个人经历,后来引发全国公众关注,激发媒体持续跟进,如2015年安徽淮南师范学院的一位女大学生扶摔倒老人被“碰瓷”事件,刚开始仅是该大学生在微博上发文,后来引发大量X民关注。
(三)反转新闻的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反转新闻刚开始报道时,往往能够引发公众态度倾倒性地倒向一方,X民大量转发引起媒体关注,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真相的探求更加深入,但当真相浮出水面时往往令X民大吃一惊,如2015年的安徽女子救人被狗咬事件
——该女子因“见义勇为救小孩”被狗咬伤,得到善款80余万元,后来事实真相竟是该女子是在其男友养狗场内被狗咬伤,并非见义勇为,捐款者纷纷表示自己被骗。
二、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
(一)新闻自身特征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新闻的自身特征要求新闻需要快报,否则就成了旧闻。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失去了时效性,新闻的内容再好,它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在事件发生和事件得到报道之间,留给媒体人核实的时间是很少的。各大媒体之间竞争很激烈,记者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媒体为了抢时间,不认真核实就发稿,为新闻反转提供了条件。
(二)媒体未认真核实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些媒体缺乏新闻专业主义,在X络上看到某些劲爆消息,不认真核实就抢发,如2015年的安徽女子救人被狗咬事件,该女子被医院拉走时是在养狗场内,并非她所说的“见义勇为
”的回家路上,并且其男友就是该养狗场的主人,事件在被报道的始末,无人见过被救的女孩,并且报道中有劝大家捐款的倾向,只要记者严守新闻专业主义,在报道前联系抢救医院和附近居民进行认真核实,该条失实新闻就不会被报道。
(三)媒体急于表达自身观点
在反转新闻刚被报道时,一些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果,在报道时急于表达自身观点,以激发公众情绪,如2015年的男童被锁宝马车内一小时妈妈不让砸玻璃事件。而事实是该母亲从未说过不让砸玻璃,并且自己还动手砸,但是没有成功,事实的真实性还未核实,媒体就采取模糊化的表达手法,把失实新闻当作事实进行报道,在表述过程中急于表达自身观点,误导了公众。
(四)反转新闻信息的局限性
反转新闻多于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发布信息的不全面性,使公众无法求证信息的准确性。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一个或多个X友的爆料,以及后续跟进的相关媒体的报道,公众缺乏全面了解信息的途径,媒体报道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尤其是那些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因此才会出现事实被还原后公众态度180度大转变的情形。
(五)公众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由美国著名新闻工李普曼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提出,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法或态度。公众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形成了对某类群体的刻板印象,如蛮横不讲理的大妈、有钱任性的富二代、官官相护的官二代、值得同情的农二代,这些刻板印象使公众对报道中的主人公事先就有某种观点,在未全面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使公众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对和自己观点冲突的疑点视而不见,因此反转新闻就有了让公众大吃一惊的结局。
三、反转新闻的治理
媒体是新闻把关人,理应选择那些真实的、公众应知而未知的事实进行报道,很多公众选择的是以大众传媒的
推荐优秀的新闻反转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