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征文:住房变迁三重奏
序
曲
如果说,已成为记忆尘封的布票与粮票,能对比出改革开放的成果,那么,透过我家住房变迁的三部曲,展现的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竹城住房的发展与进步的缩影。
第一乐章:茅草庵——遮雨不挡风
据爷爷说,1978年,他们就搬回了祖辈的老家,现在的松坡林,妈妈说刚搬来时,爷爷们给张罗着入户口,盖房子。
在我恍惚的记忆里,当时我家的房子在现在本家爷爷的门口,靠他家给点玉米节,他家给捐献两棵棒,简陋的搭起了两间茅草庵子。茅草庵子夏天倒是挺凉快,但是到了冬天,尽管用玉米节围起的墙上面粉了厚厚的一层土,但是干裂后,北风肆虐的吹进屋内,有时候半夜将我冻醒。这样的过渡房我住了两年,很快有了自己家的真正的青石墙红瓦房。
第二乐章:四间瓦房——温馨小院
1980年,父母手里有了点积蓄,本家爷爷也同意我们在祖坟的空隙地里建房子,爸爸开始筹划建设我们自家的瓦房。
当时爸爸的收入很低,由于我们家人口多,种地根本没有节余。于是爸爸和妈妈就在本家大爷家开山的塘口里,靠他们的双手开山炸石建房子。工厂下班的时间离天黑还很早。爸爸下班后就和妈妈一起拉上板车,带上大锤,撬棍等工具到山上去,每天到天黑后弄回一车石头。日子不搁长算,很快石头攥够了。妈妈叫来我的三个舅舅和请了几个工人,经过1天的努力,终于建好了当时让村子里人羡慕的青石红瓦,而且打上水泥地的三间房子,住进去没有了冬日凉风来袭的感觉。
住进新房后,我们彻底有了自己的宅基地。爸爸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盖起了一米石头墙裙底,上头是红砖到顶的四间瓦房,住进去后让人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后来还相继盖了八间配房,现在还能回想起那个小院的温馨,在那里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第三乐章:四间平房——感受小康
1992年,因为爸爸考虑我和弟弟年龄都大了,而且农村盛行儿子大了要片房的规矩。爸爸考虑自己手头有点积蓄,就经过申请,在现在的住
“我的祖国”征文:住房变迁三重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