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之父——图灵
第一章,图灵的介绍
图灵的成长
孩提时代
1912年6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书香门第的家族里就有三位当选过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虽然他的祖父曾获得剑桥大学数学荣誉学位,可他父亲对数学望而生畏,甚至认为要算出一个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结果,就已经超过了人类的理解能力。因此,阿兰的家庭教育,并不能对他以后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有多少帮助。
3岁那年,他进行了在科学实验方面的首次尝试——把玩具木头人的胳膊掰下来种植到花园里,想让它们长成更多的木头人。
8岁时,图灵尝试着写了一部科学著作,题名《关于一种显微镜》,这个小孩虽然连单词都拼错了许多,但毕竟写得还像那么回事。在书的开头和结尾,图灵都用同一句话“首先你必须知道光是直的”前后呼应,但中间的内容很短很短,可谓短得破了科学著作的纪录。图灵很早就表现出科学的探究精神,他曾对母亲讲:“我似乎总想从最普通的东西中弄出些名堂。”就连与小伙伴打足球,他也只喜欢在场外当巡边员,因为这样能够有机会计算球飞出边界的角度。这孩子似乎有一种天才的直觉,能够一眼看出问题的答案。
13岁时进入寄宿的谢博恩中学(Sherbourne School),学习成绩并不特别好,只有数学例外,演算能力特别强。此外,就是擅长赛跑,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图灵在运动会上参加赛跑中冲过终点时留下的照片。
青年时代
1931年考入了剑桥皇家学院。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不到一年功夫,他就发表了几篇很有份量的数学论文,被选为皇家学院的研究员,年仅22岁。为此,他的母校宣布放假半天以示庆贺,连当代数学泰斗罗素也来函邀请他讲学。
1937年,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又收到图灵一篇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
1950年10月,图灵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1951年春天,英国皇家学会把会员的称号授给阿兰,这是图灵家族的第四位会员。连以前不赞成他的学术观点的人都写来热情洋溢的贺信。
1953年,阿兰回到读中学时的母校,他站在教室的讲台上,向中学生作了一次关于计算机的讲演。身为剑桥大学教授的他,竟紧张得不断地走来走去。因为听众席上有他过去的老师,他仿佛又在台上接受着老师的测验。他决心以此为新的起点,向智能计算机理论发起冲击。
图灵的成就
《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这篇论文是阐明现代电脑原理的开山之作,被永远载入了计算机的发展史册,照耀着现代电脑的前进方向。后来,冯·诺依曼在他的《自动计算机的一般逻辑理论》一文中写道:“大约12年前,英国逻辑学家图灵开始研究下列问题,他想给自动计算机的含义下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在这篇文章中,冯·诺依曼阐述了图灵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
熟悉科学史的人都知道,伟大的科学发明往往是在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之后才能够得以实现。巴贝奇和阿达终身奋斗,致力于发明一台通用计算机——分析机,但他们并没有从理论上证明它的可行性,凭借的只是自己的经验和热情。图灵的这篇论文,涉及的议题并非是如何研制一台具体计算机,而是为了解决数学领域一个基础性问题。
图灵曾应征入伍,加入到战时英国情报中心“布雷契莱庄园”,从事破译德军密码的工作。在这个秘密基地里,他与战友们一起成功地制作了第一台密码破译机“恩尼格玛”。这个“庄园”后来又研制出一种破译密码的专用电子管式计算机“巨人”,在盟军诺曼底登陆等战役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因此战后图灵被光荣授勋,被称为OBE(Officer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这是对非战斗人员的极高荣誉)。据主持研制“巨人”机的纽曼教授和工程师弗劳尔斯回忆,他们都得益于受到图灵通用计算机研究的启示。
还在剑桥读书时,图灵天才的大脑就常常在思索数学函数的“可计算性”问题。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手持杠杆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地球。如果茫茫宇宙间真有这么个支点,只要给阿基米德足够的时间,比方说数以亿计的年度,地球的确可以被他的杠杆撬动。然而,数学上的一些函数,是不是只要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演算,也都能够通过有限次机械步骤求得解答呢?
这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上做出解释的数学难题,传统数学家当然只会想到用公式去推导,证明它是否成立。可是,具有“跳跃思维”头脑的图灵不愿意墨守陈规,他独辟蹊径地想出了一台冥冥之中的机器,一台理想中的计算机。后人称它“图灵机”,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考虑硬件状态的计算机逻辑结构。
图灵还提出可以设计出另一种“万能图灵机”,用来模拟其它任何一台“图灵机”的工作。如果认为“图灵机”是理想计算机,那么“万能图灵机”就是通用计算机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之父——图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