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1、作者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之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背景再现: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预习案
给加点字注音
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
浦上扁舟扁担潜越砧上碣石潇湘
2、词语释义
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
扁舟离人徘徊可怜不胜愁
无限路逐月华摇情水成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