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疆域》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2、学会在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3、学会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及运用文字、数据、地图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计算、分析、归纳能力,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概念,养成用图、读图、分析图的地理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立学习中国地理的兴趣;通过对比评价“位置优越和国土辽阔”,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认识我国有辽阔的疆域,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位置、疆域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本课教学活动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以问题引路,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导、学、议、展、练”五位一体教学策略,重点突出一个展字。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图变成“活”图,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借助学生探究祖国河山的好奇心,(但学生个人目前的读图能力有限)利用小组合作读图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全体、全程主动参与学习,更好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知识、借助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2、学法:七年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窄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①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象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②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③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每周一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么,你们为什么会感到自豪呢?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纳:其实,爱祖国是不需要理由的,无论她博大或狭小、贫穷或富裕,我们都一样爱他。因为我们出生和成长在这里,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朋友,有我熟悉的一切。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使得我们更加为他感到自豪。爱她,就要了解她;了解她,才能更好的建设她。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地理。
教师: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首先要知道他什么?(学生回答:地理位置)
(二)学导达标
【位置优越】
教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加以描述?
学生: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方面
教师出示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学生猜测(中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从谜语中你能得到关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哪些信息?
学生:中洋,背靠亚欧大陆。
教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些信息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学生在图上找到中国。
2、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对照“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疆域示意图”、地球仪,教材第2页文字内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独立思考,填写下列表格:
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半球位置
东西半球
( )半球
南北半球
( )半球
大洲、大洋位置
( )洲东部、( )洋西岸
纬度位置
最北约为( )度,最南约为( )度。大部分地区位于( )带,少部分位于( )带,没有( )带。
海陆位置
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 )大陆东部,最大的大洋——( )西岸,多岛屿、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合作交流
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表格,小组内交流答案。然后讨论落实这一部分知识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一小组: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
辽阔的疆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