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概要
主讲人: 陈彩云博士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思考题
马克思在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作为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无精神状态下的灵魂。它是人民的鸦片。
思考: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宗教观,并提出自己是如何认识宗教的。
1、佛教文献
佛教的创始人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悉达多·乔达摩。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陀看到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衰丑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这些都促使他思索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
相传在菩提树下经过七天苦思冥想终于大彻大悟,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
早期传教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广收弟子,建立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义。
组建僧团后,常端坐千叶莲花台上,向僧众弟子讲经说法。所谓皈依佛、法、僧佛门三宝。所谓四大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言。
僧团内部实行民主的羯磨制度,即通过僧众会议,集体讨论和决定僧团内部的各项事务,以期达到和谐的目的。
佛教思想
作为观念的佛教,形成四谛(即苦、集、灭、道),八正道(修行方法,即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学(三门必修科目,即戒、定、慧),五蕴(构成众生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识),十二因缘(构成生死流转的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法印(三项根本佛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修行方法是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禅定、般若。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āramitta”,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
佛祖涅槃像
佛典的形成
佛陀传教的方式不拘一格,用听闻者熟悉的俗语(巴利语),偶尔用雅语(梵文),用偈颂、譬喻、敷演、议论、问答等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宣讲不同内容。所以早期的佛典都是口口相传而传播。
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所以开头都是“如是我闻”。当时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Sutta;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Vinaya;由摩诃迦叶当时诵出,后来又补充结集的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Abvidamma。经、律、论为三藏。
七叶窟
早期小乘经典
阿含,梵语意为法归,教法。“四阿含”指的是按所收经典篇幅长短以及事义、类别分别编纂的《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戒律是佛弟子行为规范和僧团日常生活行事的纲纪,汉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一切众生,出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戒律的制定是随着佛教壮大而产生的,分为作持戒和止持戒。汉地佛教流行《四分律》。
对佛说教法进行解释说明的各种论典。论藏中“摩得勒迦”是依经立论,疏解释难。“阿毗达磨”是阐述佛经的义理和名相。
大乘经典的问世
公元前一世纪出现新佛教运动,一些佛教徒对只追求个人解脱为学佛目的,细碎训释的经院化佛学不满,提出出家的僧人和在家的居士,要实践佛陀的菩萨行,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普济众生,要自利,更要利他,反对传统佛教的消极厌世、独善其身,要身入世而心出世,不离尘世证菩提。
所谓“大乘”就是能载无量众生到彼岸世界的大舟,而“小乘”只能运载个人到达彼岸世界。
大乘佛教流行在今天汉地、青藏高原、朝鲜、日本等地,小乘流行在东南亚地区。
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
大乘经典介绍
《大般若经》:六百卷,玄奘译。般若是大乘佛教根本六度的最重要一度,是一切大乘法门的本母。全经论述一切事物和现象性相皆空的思想,只有不取不舍,无执无著,一无所得,方能证得正觉。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论述诸法性空幻有的理论。
《心经》一卷,玄奘译,论述诸法实相即是空的理论。“,舍利子。。色即是空。。
乾隆皇帝手书《心经》
大乘经典
《华严经》六十卷,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论述宇宙间一切事物和义理圆融无碍。
《妙法莲华经》七卷,鸠摩罗什译,主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以及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鸠摩罗什译,通过对维摩诘居士的言语行事的记叙,论述只要身处尘世而心超凡尘,居家也能成佛。
佛教、道教 文献学 教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