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语言艺术
一、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诗歌在文学发展史上出现最早。在艺术起源期,诗歌与音乐、舞蹈常常融为一体,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春秋时代汇编而成。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诗歌作为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以难以计数的众多作品,形成了丰富多采的各种形式,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通过直接抒发思想感情,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诗并不追求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即使诗中有一些关于生活现象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但诗人仍然是通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体现诗人的感受与情绪。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叙事诗,作为诗歌的一种,通过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叙事诗通常不像抒情诗那样,直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而是将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将诗人的主观感情熔化在写人叙事中。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全诗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从木兰女扮男妆参军到屡建战功返乡,在写人叙事中融汇入作者对木兰的敬佩赞誉之情,使这首长篇叙事诗具有了浓厚的抒情意味,也使得木兰的形象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受。
格律诗,又称旧诗,是指按照一定的字句格式和音韵规律写出的诗歌作品。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格律诗都是古代形成的诗体。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都是格律诗,每首诗的对仗、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每首诗的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又如,欧洲古典诗中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就曾经写过 15 首十四行诗。
胡适
自由诗,又称新诗,与格律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那些只求节奏和谐、押韵合辙的诗歌作品,而在句式、行数、字数、音韵上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和要求。美国 19 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他的代表作是诗集《草叶集》。“五四”前后,自由诗开始在我国流行,郭沫若、胡适、刘半农等在此期间均有新诗问世。
诗歌的特征是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而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因素和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二者的有机结合,诗歌中后者明显占优势,社会生活往往需要通过诗人主观情感世界的折射反映出来。郭沫若作于“五四”时期的抒情长诗《凤凰涅磐》,熔中外神话于一炉,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为素材,借凤凰“集香木焚,复从灰中更生”的故事,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凤凰的形象象征古老中华民族的觉醒。这首长诗具有完整的结构、奇特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洋溢着炽热地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激情,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为了表现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诗歌特别注意运用优美的语言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诗歌的语言,可以说是一切文学作品中最凝练、最优美、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诗人往往呕心沥血、字斟句酌,通过最精粹的语言使诗歌具有如同音乐一样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典诗歌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瞑》) ,以及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等。诗歌的这种语言美和意境美,令人咀嚼不尽,滋味无穷,给欣赏者带来蕴藉隽永、无限丰富的美感。
《语言艺术》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