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逼孩子变得外向
谨慎、压抑,甚至害怕,对受到过度刺激的人来说是更为健康和自然的反应,然而这并不是父母想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性格特点,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一个高度偏好胆大、进取的社会。我们常常会看到,内向孩子的父母,特别爱逼迫自己的孩子变得活泼一些。但必须指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事情的真相是,内向者对于外界环境表现得更加敏感,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满足周围人的期待,而且会把别人的评价牢记在心。几乎每一个内向的成年人,都能回忆起孩提时因为显得过于安静而被批评的场景。在任何时候,一个内向的孩子在老师给学生打分时,也必然处于劣势。父母想要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这并没有错,但如果这种举动超出了“帮助”的范畴,就会衍生出许多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杰·贝尔斯基认为,这种打击会毁了一个孩子,“问题的关键在于多加鼓励。”
这并不意味着内向者就没有长处,其实他们的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虽然让外向者兴奋的情形是内向者惧怕的,但在刺激的同时,这类场景往往也蕴含着危险。“外向者更追求结果本身,然而兴奋感会让他们淡忘周围的警告,内向者反而会比较周到。”凯恩说。
善于躲避风险并不是内向者唯一的优势。·埃里克森相信,想要掌握一门出色的技艺时,在没有同伴的前提下,进行有意识的单独练习是成功的关键,这在体育运动、乐器演奏等领域都能成立。在一项研究中,埃里克森让德国柏林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学生按照未来的职业意向分成三组,参考标准是他们想要成为职业演奏者的强烈程度。研究人员让这些学生保持写日记的习惯,随后发现三组学生每周都需要花费50个小时进行演奏训练,但其中表演水平更高的两组学生,平时更喜欢独自一人练习小提琴。
目前日益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善于在沉思和独处中工作学习的人正急剧减少。很多内向的人更喜欢电子邮件、手机这类媒介,因为它们能带来一种缓冲,而这种缓冲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难以实现的。在美国,70%的上班族在开放式的办公室中度过忙碌的一天,他们鲜有甚至完全没有与同事隔离开的私人空间。数据显示,1970年起美方米/人降低至19平方米/人。在讲求“合作”的名义下,私人空间被牺牲了,而偏重团队合作的副作用则是,创造性的消亡殆尽。
名人们
内向者
莫罕达斯·甘地(政治领袖)
甘地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但他始终是一名内向的人。
乔·迪马乔(棒球明星)
迪马乔曾是洋基棒球队的“打击王”,随着与巨星玛丽莲·梦露短暂婚姻的终结,退休时已光芒不在。
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国务卿)
频频出现在外交场合的希拉里,事实上是一个较为内向的人。
沃伦·巴菲特(资本巨头)
巴菲特曾说过做投资最需要具备的品性就是要有对的气质,他内敛、谨慎的特性正说明了一切。
曼莫汉·辛格(印度总理)
身为全世界人口第二国家的管理者,这个男人是谦逊的。
比尔·盖茨(CEO、慈善家)
比起与人相处,他更爱钻研新技术。
外向者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
白宫的主人总是那些外向的家伙,但恐怕没有人会像克林顿那么典型。
玛格丽特·撒切尔(英国前首相)
撒切尔外向的性格帮助她克服了性别歧视,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
别逼孩子发展外向性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