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安史之乱对唐代河北诗人的影响.doc浅议安史之乱对唐代河北诗人的影响
【摘要】河北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也是这场浩劫的重灾区。高适、李颀、李端、李嘉佑、司空曙、卢纶、崔峒、郎士元等河北诗人,用他们的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留下了乱世的慷慨悲歌。
【关键词】河北地区;安史之乱;燕赵悲歌
在唐代河北地区的发展史上,安史之乱的影响极其严重,河北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也是这场浩劫的重灾区。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岁月磨练了燕赵文人们的意志,成就了燕赵文人不平凡的人生,更使得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升华。诸多燕赵诗人在乱世中慷慨悲歌、建功立业,在大历年间,燕赵地区涌现出诸多才子,李端、李嘉佑、司空曙、卢纶、崔峒、郎士元等,文学史上所称道的“大历十才子”有一半都是河北人。他们的诗作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极其之后藩镇割据时期的社会情况。安史之乱前后的河北地区的情况基本如下: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河北地区就成为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又将突厥和契丹人民迁徙到河北一带。在民族杂居,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河北逐渐胡化,而汉化则较浅。河北地区与中央日渐疏离。这些少数民族势力被安禄山所利用收买,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二圣”。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成为安史叛乱的重要力量。
节度使制度使得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集经济、政治、军事、税收等权力于一身,于中央军队相抗衡。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素质差、数量不足,不堪一击。地方军阀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安史乱起,河北地区实质上脱离于中央而独立,所谓“河北三镇”。安史之乱中,唐王朝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即“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对抗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
“安史之乱”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包括河北在内的北方在战后衰败了,经济文化的重心再次南移。在战争中,以河北、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死伤人数
浅议安史之乱对唐代河北诗人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