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假成真也不错
贾老师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她工作表现一般,没有先进事迹,也举不出可指责的过失,人称“温吞水”。这学期她突然积极起来了,没有担任班主任,却能主动关心任教班级的工作;在教研室没有任何职务,也能动脑筋,想办法,提出教改意见;她过去不承担公开教学任务,如今也乐意为外地参观团上观摩课,并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得到了参观者的好评。
期中,王校长准备表扬几位教学工作有成绩的教师,其中就有贾老师。
对表扬贾老师,几位领导发生了分歧。有人认为,贾老师的近期表现却与过去不同,但她的知道思想或是动机,恐怕不端正。要问不端正指的是什么,可又没有人能讲清楚。只有副校长老李婉转的说:“关于动机问题,一时也说不明白。我们不能说她动机不端正,也不能说她是在正确的思想下行动的,因为这也没有事实。不过,我听有的教职工反映,说她可能是为了争取加工资。因为她表现的转变,正好发生在传达在加工资文件之后,时间是吻合的。我想,这种分析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为了慎重起见,暂不表扬,看一段时间再说。
”
王校长想了想说:“我们要重事实,不要搞根据不足的推理分析。贾老师最近表现确实是好的,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点,那问什么不能口头表扬一下呢?”他停顿了一会儿又说:“退一步讲,即使贾老师在工作动机方面有不纯的因素,能不能来个弄假成真呢……”
副校长插话问:“什么叫弄假成真?假就是假,真就是真,这是两回事嘛!”
王校长解释到:“我的意见是,即使她工作动机是为了加工资,我们也可以表扬一下她的行为。一个人受了表扬,总得考虑一下,自己不能再后退到先前的行动水平状态,后退,是失面子的。如果由此使她保持现有的工作水平,那就不错了。再表现好,再表扬,使她更上一层楼。这样,多次以后,就可能触动思想,通过工作实践真正提高认识。用大家的话说,动机就有不端正转变为端正了。何况,我们现在并不能断定
贾老师的激动完全不好嘛。”
支部书记接着说:“我看王校长分析有道理。我们做人的工作,要尽量看到每个人身上的积极因素。我想,我们又不是全面的给一位同志下结论,写鉴定。好在哪些方面,就表扬那些方面,好到什么程度,就表扬到什么程度,是一说一,是二说二,实事求是。关于贾老师的动机,我们可以不谈!”
“对!”王校长接着说:“为什么表扬某个同志的某件事情,某种表现时,非得同时表扬这个同志的指导思想呢?过去为了表扬,还无限拔高。我看,这没有必要。无限拔高一个人的知道思想,别人不服,被表扬的同志也会有意见,起不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以后的事实又是怎样呢?贾老师却比过去表现好多了。
工作动机是直接引起、推动和维持教职工个体工作活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因。它有三个基本属性:第一、指向性。主要表现为动机的思想倾向性。第二、强度。动机强度越高行为越努力、越积极。第三,清晰度,即对目标指向的集中程度。这三个方向决定着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积极程度和有效程度。从案例中贾老师的前后工作表现,可以看出她以往之所以是工作上的“温吞水”,并不是能力低,而是在动机上缺少强度和清晰度。所以,激发和评价教职工的动作动机应当全面注意上述三个方面,不宜有所偏废。
动机的实质是需要,是需要的动力形式。由于教职工的需要是多样的,促使需要转变为动机因素也是多样的,对教职工需要满足的意义也是多样的,所以教职工的工作动机可以归纳为三组:1、直接性工作动机。即是从工作本身追求种种内心感受,从而获得有关需要满足的动机。2、间接性工作动机。它所追求的需要满足,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工作之外的附属事物。如:工资、奖金、表扬、荣誉称号等。3、情境性工作动机,这是从以人际关系为主的学校社会环境、组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中求得有关需要满足。显然,教师的工作活动很少是单一的动机驱动。对
贾老师的“近期表现”不能简单地以工作动机,例如“加工资”或某种“正确思想”来解释。
珍惜水资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