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比兴和意象复合性的关联探赜
摘要:《诗经》中繁复的意象构成了一首首传唱千古的美妙诗篇,后人往往凭借不同的象义诠释诗歌的内涵。“比兴”作为《诗经》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与诗篇中“意象”的复合性特征存在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诗歌的抒情性与“比兴”体本身独有的逻辑性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诗经》“意象”兼具理智与情感的双重属性,构建起意象的复合性特征。
关键词:诗经;意象复合性比兴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引言
自古研究《诗经》意象的文章多从“意象”本身立论,而从“比兴”手法入手对“意象复合性”的分析则较少。笔者在本文主要分析“比兴”表现手法与意象复合性间的关联性。
一、《诗经》意象的复合性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基本的艺术特征之一,对抒情言志有重要影响,“立象以尽意”作用体现的尤为明显。《周易?系辞上》“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①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②等文论中也经常提及。
《诗经》中意象丰富且复杂,正是通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意象,让读者了解更多的诗歌内涵,而这些意象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为复合性,简言之,就是意象多重性与隐含性相重叠以及意象理智性与情感性相交融。
二、“比”与意象复合性的关联
《诗集传》中数据显示,《诗经》中涉及“比”这一表现手法的有144篇,通篇用比的有22篇。③朱熹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此手法的运用会影响作诗者的创作思维,如果在本体和喻体的纽带关系中加入主观情感,喻体便蕴含了更多的主观情意,从而使意象呈现复合性特征。如《曹风?蜉蝣》,作诗者以“蜉蝣”这一喻体的好玩可玩的特性讽刺了召公和臣子的好奢无能,同时抓住“蜉蝣”朝生暮死的特性含蓄地写出了创作者对君国无依的担忧和惆怅。正是“蜉蝣”这种动物本身具有朝生暮死的特征,所以作者才得以在本体和喻体联系纽带中加入忧思情感,使得“蜉蝣”形成了意象多重复合性的特征。
“比者,附也”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比”的附理性质,即比象与比义之间的类比关系,常以形象的事物比抽象的理念。如《唐风?鸨鸟》,以本不栖息于树的鸨鸟比喻本不用劳苦却常年征役在外不能赡养父母的百姓。
根据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的观点,这种“比”符合语言结构“隐喻”的一极,也合乎形象思维的特点。如《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往尔,三岁食贫。”隐喻的特点在于它的相似性和思维的跳跃性,即从一个形象跳到另外一个相似的形象。从“黄陨之桑”到“食贫之我
”,这两个形象具有相似之处,即“桑”处于季节的秋天,而“我”处于人生的秋天。这种意义的相似性决定了“桑”这一意象的复合性,并且“桑”与“我”这两个形象在诗中是跳跃的,这种隐喻性特征因为“比”手法的运用而产生。
正因为用“比”法生成的意象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以需要调动读者大量隐微的思维活动去解读其中内在的义涵。
三、“兴”与意象复合性的关联
孔子提出“诗兴”说,注意到《诗》感发志意的教化功能,这里强调的是《诗》的比喻、联想和象征意义。西汉孔安国云:“兴,引譬连类。”⑤“引譬”即引发譬喻,“连类”即对同类事物的联想。这就注意到了“兴”具有发端和譬喻
《诗经》比兴和意象复合性的关联探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